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4):116-121
努力为新闻出版事业呐喊(上)——“学林”的刊物 学林出版社成立之初,上面给我们规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出版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著作”。据我所知,全国在出版社任务方面明确作这种规定的,好像还没有见过第二家。  相似文献   

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1):103-109
“集束手榴弹”——学林出版社的丛书(下)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是1990年由我与一编室主任陈达凯共同策划的选题,到1995年年底出版第一批四种,费时达六年。最初设想的名字叫“学林观止系列丛书”,是源于李一氓同志提出要出版好的古籍普及本、面向中青年读者的思想,同时也想打一打“学林”的牌子。  相似文献   

3.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1):108-115
韬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出版事业模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林”就把做好有关宣传韬奋思想和韬奋精神图书的出版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它尚处于酝酿阶段时,就确定了《韬奋与出版》一书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4.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2,(1):118-124
前面的《学林史话》,对我供职学林社的二十多年中,我社已经出版的和本应出而没出成的主要图书,大体上都已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但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好像还有一些遗漏。请教了几位熟悉“学林”的朋友,他们认为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书,  相似文献   

5.
学林出版社创办伊始,就承担了一项兼办自费出版的业务。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了。因为是建国以来出版工作中的一项新的尝试,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客人来访,很自然地谈起了这个话题。随着交谈的深入,侧重就自费出版与编辑责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送客之后,仔细一想,所谈内容,在出版界容或不乏感兴趣的人,姑且把一问一答整理如下。问:学林出版社办理自费出版,这两年宣传报道不少。有人以为“学林”就是一家自  相似文献   

6.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8,(2):110-111
1981年,我由上海市出版局理论研究室调到新成立的学林出版社当编辑,成为“学林”第一批职工。1986年,从一个普通编辑被越级提拔为副总编辑,两年后,又受命担任社长。十一年以后的1999年,改任总编辑。2002年2月,因为年龄关系,离开“学林”到韬奋纪念馆工作并且在那里退休。  相似文献   

7.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2):105-111
协作出版的始末与教训 《学林史话》谈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谈的好的一面。其实,办出版社与其他事物一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林”也不能例外。这里用得着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人人都难免有“隐恶扬善”的缺点,我也不能免俗,  相似文献   

8.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3):109-115
“学林”图书的若干“第一” “学林”成立以来,出了数千种图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大书、丛书等以外,还有一些颇有特色并略有影响的书值得一提。这里,我以在“学林”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若干“第一”的书稍加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刊自1986年元月创刊到本期已经出版整整五年了。五年来,我们没忘记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尽管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日子里,一些人鼓吹所谓“新闻自由”,嘲笑、诋毁党报的“耳目喉舌”作用,企图使新闻事业脱离共产党的领导。在这样大是大非面前,本刊没有退缩,没有  相似文献   

10.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2):97-105
小社出大书之三——《中国民居》 前两次说的是“学林”的丛书,现在回过头来再谈“学林”的“大书”。前面我曾经说过:“学林”每隔两年左右就要“爆炸”一颗“原子弹”,即出一本“大书”。但是,这些“大书”并非“两年左右”就可以出得来的,而大都要经过三五年、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筹划和磨练才能打造成功。  相似文献   

11.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出版总序中满含深情地说道:“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表达了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无限痛惜之情。这批档案是目前己知保存最为完好的督抚档案,学林期盼己久。可以告慰学林的是,  相似文献   

1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4):99-106
名人情结不可无:名人、领导与学林图书 我在介绍“学林”的“青年学者丛书”时,曾经说过,我们当时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不薄名人爱新人”。意思是在尊重名人的同时,努力为当时尚无名气但很有前途的新人做一些扶持的工作。那时强调的是“爱新人”的一面。这里,回过头来,想说一说“不薄名人”即尊重名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3.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8,(3):105-112
“小社出大书”之一——《中国历代服饰》 学林出版社成立之初,出版局领导就要求“学林”要办出特色,要在改革上不声不响地起步,要“出书、出人、出经验”,不要走其他出版社的路子。副局长兼社主要领导刘培康同志在1983年1月22日“学林”研究出书工作的会上曾说:“学林”“每年要有一二本重点书,有二三本畅销书,每年要有叫人感到轰动的书。”  相似文献   

14.
在庆祝文汇报创刊65周年之际,文汇出版社出版施宣圆主编的《中华学林名家文萃》。文汇报是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数十年来,文汇报坚持“双百”方针,注重学术讨论,开辟学术园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华学林名家文萃》是《学林》专刊(1979年~2001年)的文章选编。全书60余万字,共180多篇,分历史人物、史学研究、史籍整理、哲学研究、经济哲学、古典文学、社会学、儒学文化、孔子研究、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海派文化、法律文化、上海史研究和回忆与纪念等22个门类。作者大多是…  相似文献   

15.
我国80年代兴起的“年鉴热”,已经走过11个年头了。这一新兴的事业有哪些特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趋势如何?笔者就这三个问题发表几点拙见,以就正于方家。一、我国年鉴事业的特点与国外的年鉴及国内其它出版物相比,我国年鉴事业有如下特点:1.品种数量增长急速。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15年里,我国仅断断续续地出版了5种年鉴;在第二个15年里,我国年鉴出版是  相似文献   

16.
“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方正人实现了把祖国的出版领域带入信息时代的诺言,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报纸书刊都是由方正的出版系统制作的,北大方正的排版技术代表了中文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平。 二十年后的今天,民族软件业在除了专业排版之外的所有领域遭受着国外厂商的强烈冲击。几年前,在办公软件市场占绝对优势的方正汉卡,也因“奔腾”时代的到来而渐渐被用户遗忘。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文汇报》副刊——《学林》辟了一个《中国文化之谜》专栏,向全社会征稿。征稿两年,出版三年。经过几年努力,这部120万字巨著终于问世了。初以为,既以“谜”、“疑案”之类措词命名,猎奇、传奇之类的“色彩”恐怕难免。殊不知,择读数页,竞令人刮目相看:其彩色精装封面上“重视中华文化之丰采”的题词,出言非虚。此书最大的特色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它不像通常的“专著”,以单个或几个学者在某一领域的精深为特色,它是以集体  相似文献   

18.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3):117-121
在“学林”早期出版的“大书”中,有一本比较特殊,那就是《隋唐文化》。因为,别的“大书”都是单独一本,而《隋唐文化》则是由一本“大书”引出一套“大书”的“带头羊”。《隋唐文化》是陕西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仁波同志主编的一本大型画册。我社在成立后不久就列人了选题计划。由于我社与香港商务和香港三联合作出书的成功,也引起了同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成员的香港中华书局的兴趣。于是,在1988年8月26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古籍整理出版是千秋大业。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巨大的支持,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坚持整理与普及并重,古籍普及读物逐渐显现繁荣局面。这是国内有关出版社在“古为今用”方针指导下长期坚持古籍整理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出版日益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是,目前有关古籍普及读…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全面发展、有所突破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依法管理,狠抓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省15家出版社和500多家报刊社,较好地坚持了“二为”方向,书报刊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书报刊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省、地、县三级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新闻出版管理地方法规逐步配套,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全省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