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施补华提出:“起处须有崚嶒之势”笪恼缕鹁洳煌蚕?令人惊奇,如同崇山峻岭那样,险峰突兀,引人入胜。明代诗歌评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他主张开头要像爆竹一样,使人耳目一震。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彻尔形象地说过,好的导语,能具有这样的魔力:“导语一唱歌,读者就跟着哼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章的开头,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 “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施朴华) 都是要求文章一开始就要抓住读者。  相似文献   

3.
李洪 《新闻前哨》2006,(11):22-22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李渔讲的虽是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但作标题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5.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8.
学得明白些     
歌德的名篇《浮士德》中有一句活:“要及早学得明白些.在这个世界上.不做铁锤.便为铁砧.”  相似文献   

9.
调侃长文     
最近看到两则调侃长文的记载,很发人深思。长文之憾清人梁章使在其《权联丛话》中,转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山东岸生张大美奉关帝十分虔诚,病中梦入关庙,见关帝身清朝衣冠在那里理事。有顷,呼张名语之曰:“吾庙中楹柱对联肤泛俚俗,甚不惬意。你与我有香火缘份,现在你为我改一下。”张跪诵一联云:“数字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伏冠降廉,成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关帝十分赞赏,便说:“此四十二字,你明年当知好处也。”次年乡试,首场构思未就,倦而假寐。梦关帝以肘推之曰:“起,起!你…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业余喜欢爬格子的我深知,如果缺乏“鲜”、“活”素材,自然就写不出能够得到编辑先生青睐的稿件。鲜、活之源在哪里?在缤纷的社会生活中。 上班时间满负荷运行,紧张的工作不容自己为写稿分心。只有到了双休日,有充裕的时间去搜寻新闻素材。 终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从口袋里怯生生掏出一  相似文献   

11.
鲜桃与烂杏     
北京有一句俗话:“楞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仔细品评这句话,颇有道理。鲜桃,贵于“鲜”。报纸上的新闻,也应该有这么一股子鲜灵劲儿。就是说,力争做到标题鲜、内容鲜、写作方法鲜,只要读者打开报纸,它会自动跳进读者眼帘,迫着他们去阅读。不容讳言,目前我们有的报纸上,真正够得上“鲜桃”的好新闻还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2.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新闻界有许多新同志成长进步很快,真可谓新人辈出,一茬一茬顶了上来,我们这些当年的新同志不知不觉变成了老家伙。老,有时代表着成熟,也同时意味着凋谢,这是自然法则。清人龚自珍有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里谈几句当编辑的感言,也算是获得第三届韬奋新闻奖后想说的一点话吧。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藏书家、诗人尤袤嗜书成癖,他广收博采,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并“汇而目之”编成《遂初堂书目》。友人陆游曾光临其藏书室写下《遂初堂诗》,盛赞其藏书之富:“异书名刻堆满屋,欠伸欲起遭书围。” 尤袤读书更是如饥似渴,每日公退便闭门谢客,躲进书房专心攻读。他曾谈自己的读书体会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遂初堂书目序》)这段话成为文人嗜书的格言。清人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感叹此事,写下“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的诗句。清末民初的藏书家章钰曾以此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四当斋”。  相似文献   

15.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16.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这样。高尔基说:“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下面谈谈科普文章的开头艺术。开门见山富有文采已故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谈眼镜》,这样开头:“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相似文献   

18.
1998年8月7日《城市金融报》第二版王振忠同志的发言摘要中有这样一句: “对不文明的客户,要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即使有理也应委屈求全,客户走时要与之告别。” 该句“委屈求全”一词中的“屈”是错字,实际应是“委曲求全”。 《现代汉语词典》释:[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另有[委屈]①  相似文献   

19.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20.
文无定法。“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也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是,不论什么方法,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循,那就是文章一开头,就要有吸引人的魅力,使读者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此一经验之谈,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借鉴的价值。怎样在“开卷之初”,就能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利用人皆有的“好奇之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取得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