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淹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赋作家。明胡之骥《江文通集叙》评价说:“虽两双多才,尤当避舍,六朝富士,鲜与为邻。诚所谓并美兼长,诸体尽具者也。”[1]这虽有溢美不实之处,但也道出了江淹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特色。江淹的赋可以同鲍照的相媲美,元辛文房《詹才子传》卷一把他们并称为“江鲍”。121在江淹现存的二十六篇赋中,除少数几篇是咏物赋外,绝大部分是抒情小赋。这一类赋,尤其擅长用动人的境界、美感的文辞来抒写哀怨缠绵的情调,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别赋》就是江淹显著名的赋作,其意蕴超过了他那篇写饮恨而死的《恨赋》。这篇赋…  相似文献   

2.
江淹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赋作家。明胡之骥《江文通集叙》评价说:“虽两汉多才,尤当避舍,六朝富士。鲜与为与邻。诚所谓并美兼长,诸体尽具者也。”这虽有溢美不实之处,但也道出了江淹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特色。 江淹的赋可以同鲍照的相媲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把他  相似文献   

3.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汉魏六朝拟诗的杰出代表,江淹在模拟的同时从“意象”、“句法”、“诗歌体式”、“声律”等角度对原有诗作进行多方面的因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了诗体由“复”而“变”。这些创新性因素同时体现了南朝文学观念和诗学思潮的变迁,成为文人引领文风变革的有效手段,也预示了文学变革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有不少有意思的人物,常常被编入遭贬损的行列,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就是其中一例。江郎才尽这一带有贬义的成语,1500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他。这个倒霉的江淹,自幼勤奋好学,6岁能诗,18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  相似文献   

6.
南朝文学家江淹,少孤贫好学,很早便以《恨赋》、《别赋》成名。人们一诵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这样的名句,无不叹服他的才华横溢。可是,到了晚年,他再也写不出令人击节的东西来,于是时人慨叹道;江郎才尽了!我们写作时总希望下笔千言,文成惊人,可是,老有“江郎”的尴尬和遗憾。写出来的文章常常脱不了“腔”“式”,口气大,内容空,  相似文献   

7.
江淹的文学批评观及对《诗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作家江淹以善于拟古而称,其《杂体诗三十首》包含着独特的学批评见解。诗前小序体现了他“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学批评要旨。三十首拟古诗以其特有的诗人序列显示了五言诗从汉代至晋宋的演变过程。江淹的学批评观对后世的学批评作特别是《诗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流传下来的文章较多,有文集传世。江淹《横吹赋》是一篇别具一格的音乐赋作品。目前学界对该作品研究较少,围绕该作品的写作时间、作品主题、作品形式与内容等还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9.
江淹(444—505),字文通,生于南朝刘宋时期,卒于梁天监四年,与刘勰同时并比之稍早。历宋、齐、梁三朝,在齐、梁均居显职。“少以文章显”(《梁书·江淹传》)。鉴于南朝文学发展的特殊状况,江淹在南朝政治上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颇为重要。他的《杂体诗》三十首,萧统《文选》将之列为“杂拟”类。杂,取其题材非一,风格各异之故;拟,取其为摹仿之作的原因。唯其是摹仿之作,故《杂体诗》三十首历来不甚为人注意。实际上,这三十首摹拟之作,用意并不仅在模仿,它不仅有“品藻渊流”的微意,而且是对前代文学创作各家风格的总结。本文结合江淹在齐梁的地位,评述《杂体诗》,在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一、品藻渊流和对五言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前人渭江淹诗善于拟古,缺乏独创,其实江淹拟古诗具有包融众家之长、通达古今之变和矫正时弊的进步意义,表现出宽广的艺术视野。江淹的散文在南朝文章中可谓独树一帜。其抒情小赋也写得意味深长,而《恨赋》、《别赋》两篇,哀婉凄绝,尤为历代所传诵。  相似文献   

11.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有《拜正员郎表》一文,今存各种版本的《江淹集》(包括今人点校本)均题作《拜正员外郎表》,未见有人校正。近年出版的《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不仅未能校正,还在注文中一再用到“正员外郎”之语(见该书P264、P266、P452),大有以讹传讹之势,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正。先说所谓“正员外郎”。略考六朝官制即知,自晋代以下,散骑省(或称集书省)郎官有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之分。散骑侍郎又称正员郎,员外散骑侍郎又称员外郎。这些,唐人杜佑早就明确指出过。《通典》卷二一《职官三》“通直散骑侍郎”条下,杜佑云:  相似文献   

12.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13.
陆岩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4):16-18,26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淹自言其“爱奇尚异”,这种爱奇尚异的性格与当时仰慕奇人异士、追求高妙雅致的社会风尚有关,又与追求新变、追新求异的文学风尚有关。这种性格也影响到江淹的处世交友和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南朝名学家江淹以擅长拟古而闻名千古,代表作《杂体诗》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拟古的独特技巧,素为诗人与评论家所重视。本从献学角度入手,澄清一些收录之误,并以《杂体诗》三十首为主要观照对象,分析江淹拟古诗的写作技巧,以期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郎,即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传说江淹梦见一个人,仪表堂堂,博学多才,自称是晋朝的文学家、语言学家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五彩笔,在您那儿多年了,劳驾您还给我吧。”江淹往怀里一摸,果然有一支五彩笔,于是还给了郭璞。从此,江淹写不出诗文佳句了。时人纷纷相传江郎才尽了。这段传说见于《南史·江淹传》。在《梁书·江淹传》中无此传说,只言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谓之才尽”。从史书记  相似文献   

16.
吴成 《现代语文》2009,(9):31-31
江淹《别赋》形式精巧,感情真挚,堪称六朝辞赋经典之作。以《别赋》为代表,江淹抒情小赋擅长用动人的境界、美感的文辞来抒写哀怨缠绵的情调,重视景物环境的刻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谋篇构章严谨,大量运用用典对偶,词句古奥遒劲,句法富于变化,声韵和谐,辞采精美,笔触细腻。  相似文献   

17.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东),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卒于梁武帝天鉴四年(505),谥日宪。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6岁能诗,少以文显,文名颇著。据《梁书》卷14以及《南史》卷59本传,江淹“曾自撰为前后集”。但未著卷数。《梁书》又言及江集篇数:“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  相似文献   

20.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他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年少时,家境贫寒,常以打柴度日,由于他发奋苦读,才思敏捷,少时即以文才名世。其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尤以《别赋》、《恨赋》为后人称道,今存有《江文通文集》四卷。江淹中年入仕途,曾任主薄、参军、郡丞、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等职。齐朝时官至吏部尚书、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为醴陵侯。62岁去逝,梁武帝穿丧服,举哀礼,赐予他谥号为“宪”。江淹故里在今民权县江集树,据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