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例1 20℃时,某饱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往该饱和溶液中加入4g无水硫酸铜固体,从理论上计算所析出的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多少克.解析无水硫酸铜固体加入其饱和溶液中时,它要结合溶液中的水形成结晶水合物——CuSO_4·5H_2O(即硫酸铜晶体),饱和溶液由于"失水",其溶质又以晶体形式不断析出,从微观上讲,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当析出的晶体中  相似文献   

2.
在复习关于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的混合计算时,往往涉及到结晶水合物的溶解度计算。这类题难度较大,学生易做错。例如: 已知无水硫酸铜溶解度0℃时为14.8克,40℃时为29克,把40℃时浓度为18%的硫酸铜溶液100克冷却到0℃,析出硫酸铜晶体多少克? 学生往往这样做: 解:溶质质量:100×18%=18(克) 溶剂质量:100-18=82(克) 设0℃时82克水应溶x克CuSO_4才饱和则100:14.8=82:x x=12.14(克) 相当于析出CuSO_4质量:18-12.14=5.86(克) 根据CuSO_4→CuSO_4·5H_2O,设析出晶  相似文献   

3.
1.巧用概念,直接解答例120℃时把一定量20%的某物质的溶液加热蒸发掉10g水,再冷却至20℃析出2g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5%,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A.12gB.20gC.25gD.33.3g解析:加热蒸发,水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此时溶液已饱和.由于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故选D.2.巧用公式,快速解答例225℃时,把一定量20%的某物质的溶液蒸发掉10g水后,再冷却至25℃,析出晶体2.8g,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4%,则该物质在25℃时的溶解度为().A.20gB.25gC.28gD.31.6g解析:此题与例1意同而解法不同.据题意知,25℃时质量分数为24%…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分析和练习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更牢靠地记忆和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现举一溶液计算的化学例题来说明。例:30℃时,硫酸铜饱和水溶液的浓度为20%,取250克此溶液,从中蒸发出50克水分,问当蒸发水分后的溶液温度降低到30℃时能析出 CuSO_4·5H_2O 晶体多少克?总分析:本题按题意可用图形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5.
[例1]向30℃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10g无水硫酸铜,可析出晶体的质量为——g,若将上述溶液250g蒸发掉50g水并降至10℃,可析出晶体的质量为——g.(CuSO4溶解度:30%:时25g,10℃时17.4g)  相似文献   

6.
估算法是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不经精确计算,只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推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例1 把1.6 g无水CuSO4投入100 gt℃时饱和CuSO4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约为 ( )(t℃时CuSO4的溶解度约为20 g) (A)1.6 g (B)2.5 g (C)2.8 g (D)3.2 g 解析:1.6 g无水CuSO4投入溶液,由于析出CuS04·5H2O,故析出晶体质量必大于1.6 g.又1.6 g CuSO4→CuSO4·5H2O应生成2.5 g,但由于带走结晶水又会有少量晶体析出,故可排出选项(A)、(B)再根据溶解度求得(C)为选项.  相似文献   

7.
题目 20℃时CuSO4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17.5%,取400g此溶液从中蒸发掉200g水以后,再冷却到20℃时能析出五水硫酸铜晶体多少克?  相似文献   

8.
用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解晶体析出的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时从1000克硫酸铜饱和溶液中蒸发掉100克水,保持温度仍为20℃,会有多少克硫酸铜晶体析出?(20℃时无水CuSO4的溶解度为21克)晶体析出的计算题在初中化学有关溶质析出的计算中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此题的一般解法有两种.一种是考虑到晶体析出后的母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要符合溶解度关系,解,设析出x克晶体,则母液的质量为1000-100.X=(900-x)克,又根据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CllSO。·SHZO知,X克晶体中含有CllSO4的质量为外兴X克,原1000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CllSO。为1000XM克,故母液中的溶…  相似文献   

9.
溶液计算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不少同学由于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做题时常顾此失彼,错误百出。现将大家平时易犯的错误归类如下,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一、溶解度计算中常见的错误例1将60℃时溶质质量分数为0.8的硝酸铵溶液500g,恒温蒸发掉5g水,析出10.5g晶体,则6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多少?错解:设6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x依题意:溶质—溶剂x10010.55x:10.5=100:5解得:x=210g剖析:题目中60℃0.8的硝酸铵溶液500g未注明“饱和”,故不能根据蒸发5g水析出10.5g晶体的数据来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正解:60℃500g溶液中,NH4NO…  相似文献   

10.
笔者批阅《 2000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试题》时,发现 29题的原标准答案有误,后翻阅了 100多份试卷,有 50%以上的试卷中都出现了与原标准答案类似的错误。 29题是: 20克 CuO溶于 140克温热的 20% H2SO4溶液,冷却到 20℃时能从溶液中析出多少克 CuSO4· 5H2O晶体 ?(20℃时 CuSO4的溶解度为 20 7克 /100克水 ) 原标准答案是: CuO+ H2SO4=CuSO4+ H2O 80 160 20克 x x=40(克 ) 溶液质量为: 20克+ 140克 =160克 20℃饱和溶液中 CuSO4的质量分数为: CuSO4· 5H2O晶体中 CuSO4的质量分数为: 设 2…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笔者曾采用图示法讲解物质结晶的计算,取得良好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一、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计算 1.温度不变溶剂蒸发例1.将20℃的食盐饱和溶液200克,加热蒸发掉40克水再冷却到20℃时,有多少克食盐晶体析出?(20℃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可用下图表示。图中□表示溶剂的量,表示溶质的量,表示析出晶体的量。从图1可知,蒸发40克水析出食盐晶体的质量就等于20℃时40克水中溶解食盐的最多量。解:设析出食盐晶体为x克温度溶剂溶质 20℃ 100 36 40 x 100:40=36:x x=14.4(克)  相似文献   

12.
《考试》1994,(5)
15题.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ZCO3溶液中加入1.06克无水Na: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克 (B)大于1.06克而小于2.86克(C)等于2.86克(D)大于2.86克(答案:D) 【解析】无水NaZCO3投入饱和NaZCO3溶液中要形成NaZCO3·loHZO晶体析出,1.06克无水NaZCO3要析出2.86克NaZCO3·loHZO,由于饱和溶液中溶剂水的减少要使原作溶质的NaZCO3与HZO再结合成NaZCO3·loHZO晶体析出。 (浙江丽水市二中王文军) 20题.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若把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  相似文献   

13.
题1 (四川)在t℃时,从物质A的溶液中恒温蒸发10g水,可析出2g无水晶体;恒温蒸发20g水,可析出5g无水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4.
结晶水合物的溶解及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有关计算,是中学化学中难度甚高的知识点,有关这方面的试题常在高考中出现,是考查的热点之一.这类试题的解法有比例法、等浓度法和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法.其中以等浓度法最方便.现举数例说明之.例1.在100克20℃CuSO_4的饱和溶液中,投入5克无水CuSO_4,能析出胆矾几克?(已知20℃时CUSO_4的溶解度为20克)  相似文献   

15.
一、分割法例1一定温度下,向FeSO4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无水FeSO4固体,析出FeSO4·7H2O晶体2·3g,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解析:饱和溶液析出带一定结晶水的晶体后仍为饱和溶液,依据题意,本题相当于把原FeSO饱和溶液分割成(2·3-1·0)g饱和溶液和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关于结晶水合物自溶液中析出量的计算,有一定难度。本人就这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种计算方法,供参考。 例题:在20℃时,称取白色粉末状硫酸铜20克,放入100克水中,制成硫酸铜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当加热蒸发除去30克水后,再冷至20℃时,求有多少克胆矾(CuSO_4·5H_2O)析出? 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学完溶解度概念以后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不宜用复杂方法。这里先用逐步逼近法求解(求出在该温度下,至少可  相似文献   

17.
试题:20℃时,NaCl饱和溶液100克,加热到100℃,蒸发掉10克H_2O,再冷却到20℃。问有多少克NaCl晶体析出?(NaCl的溶解度20℃时为36克,100℃时为39.8克。) 考试结果:答对的同学不多,不少同学被“加热到100℃”这个符合客观情况的正常操作搞糊涂了,有人称之为上当,实际是概念不清操作过程不熟的缘故。有些概念清晰的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求解,解法如下: 〔解一〕设蒸发掉10克水并回到20℃时有X克NaCI晶体析出。 (分析:因变化前后温度没有起变化。所以题中“加热到100℃”这个条件可以不予考虑。根据  相似文献   

18.
某硫酸盐 RSO_4在 t℃时溶解度为31.75g,在t℃对,取足量 RSO_4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8.00g无水硫酸盐 RSO_4后,析出24.6gRSO_4·7H_2O 晶体,则 R为( )(A)Zn (B)Cu (C)Fe (D)Mg分析:此题为由溶解度求元素原子量的化学计算题,由于学生较熟悉的七结晶水合物为绿矾,因此不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RSO_4·7H_2O 一定是七水硫酸亚铁,所以未经计算就选了(C)选项。实际上,七水硫酸锌(皓矾)、七水硫酸镁等都是七结晶水合物,因此必须嗵过计算求出 R 的原子量后,才能确定 R 的元素符号。计算方法是:由于饱和溶液中加入8.00g无水盐 RSO_4后析出24.6gRSO_4·7H_2O 晶体,所以实际上从溶液中析出的  相似文献   

19.
一、忽略了溶液的状态例1 20℃时,给A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32 g水,再冷却到20℃时溶液中析出8 g A物质(不含结晶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成25%,则A在20℃时的溶解度为______g.  相似文献   

20.
化学题中的隐蔽条件,常以各种形式匿伏在文字叙述中,本文以初中化学习题为例,谈谈挖掘习题中隐蔽条件的几种途径。1 从化学概念的内涵挖掘隐蔽条件 例1 t°时,将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去50克水,有12克A晶体析出(晶体中无结晶水);再蒸去20克水,又有8克A晶体析出。如果再蒸去50克水,又有多少克晶体析出? 解析:有的同学可能会脱口而出:“又有12克A晶体析出。”实际上,他忽略了蒸发水时原溶液是否饱和的问题。此题的隐蔽条件是“析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抓住这一点,便可列式求解,设第三次蒸发时有x克A晶体析出,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