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如何对二语(second language)能力的准确性、得体性和自动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从而揭示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重要性,阐明如何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来测量评价自动性,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对自动性语言能力测量与评价的具体操作策略以及准确评价二语习得程度的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宋丹贵 《海外英语》2014,(11):37-38
由Vanessa Leonardi撰写的《教学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角色》(The Role of Pedagogic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在2010年由Bern: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教学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角色》一书,Vanessa从理论以及实践两个层面深入解析了翻译是否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于外语的教学过程中,并深入探讨了教学翻译的概念。文章首先介绍书中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其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3.
姚珊 《海外英语》2015,(9):27-28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一、二语习得与元认知理论关系国外研究状况目前,西方二语习得研究者对外语学习中意识的作用也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克拉申(Krashen)(1982)完全否定意识在语言习得中所  相似文献   

6.
曹进  侯晓蕾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122-128
文章介绍《剑桥应用语言学年度评论(2019)——教育技术》并予以简评.该《年度评论》涵盖多位专家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收录的文章囊括第二语言(L2s)及第二方言的研究或评论,聚焦教育技术、语料库语言学与二语习得(SLA)三者间的关系、语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语用、数字话语和数据挖掘以及为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习贡献而开展的实证研究等.评介审视了《年度评论》中五大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亮点,结合当下新文科、新师范建设指出了《年度评论》中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意义,认为《年度评论》中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对学科融合发展新生态、教育技术发展新生态和文理交叉新生态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金凤 《考试周刊》2012,(84):91-92
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作者在研读最近十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和二语习得或语言教学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对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简介新版《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在与前两版对比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之进行评介。在内容方面,该书呈现二语习得(SLA)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在影响二语习得的相关学科研究、普遍语法理论(UG)、二语音位学研究、中介语研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等方面。在研究视角上,该书呈现的二语习得理论突破语言学的束缚,把语用问题摆到重要的位置,强调二语学习的动态过程。此外,全书内容编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量实证语料和思考题可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中艺体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提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CALL)探索适合艺体生的课内外互动教学策略,以期对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英国心理语言学家Paul Meara刊登在《Language TeachingLinguistics Abstracts》上的题为Vocabulary acquisition:A neglected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一文开启了现代语言学对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十年后,新西兰语言学家Paul Nation在《TeachingLearning Vocabulary》一书中,根据词汇在听、说、读、写中的应用将其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指出相对于阅读词汇,二语习得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het Bowers’ scholarship on critical and ecojustic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s and enclosure in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eyes of critical scholars, enclosure tends to thwart social justice. In the eyes of ecojustice scholars, enclosure tends to accelerat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creasingly, for both camps, the commons are positioned as the answer to each problem. Though much of Bowers’ work maintained a strict divide between these diverse camps, the best scholars in each tradition have worked to acknowledge the imbrication of and divisions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 exploring Bowers’ theoretical corpus, I work across the two traditions with the aim of exposing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work in educational studies dedicated to theorizing commons and enclosure.  相似文献   

12.
自从乔姆斯基于八十年代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解答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主流学说。但是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诸多学者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质疑,而普遍语法可及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文章对其中影响较大的根本差异假说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在理据上的不足,指出了目前普遍语法理论框架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走出研究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路阳  张晓静 《海外英语》2011,(9):369-370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ort for SLA) research,the study of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n this paper,discussion will be restricted to five general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which have received the most attention in SLA research:age,cognitive style,personality,motivation and attitude.The research will,to some extent,not only develop the SLA theory,but also enhance learners’ judgments to their own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It can also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al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14.
频率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且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频率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的理论讨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频率对二语习得有积极的影响,频率只是促进成功的二语习得的诸多要素之一,频率并非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国内外先后出现了各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其研究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现象,文章旨在通过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并联系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简述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区别,将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因地制宜地应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自从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能力"和"言语行为"这一对概念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就转向了研究创造性的、规约性的过程与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上来。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既是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体系,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程式性体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程式语的特性与功能,并阐述程式语认知心理研究对二语教学与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介了 Alan Juffs和G. Rodriguez合著的《第二语言句子加工》。文章首先指明该书对于二语研究领域的意义及其适用对象,然后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介绍,尤其注重介绍争议问题和实验,最后结合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该书对二语加工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了全面、清晰的介绍,为二语习得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离不开环境,中国是研究、学习汉语环境最好的地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语言环境。旨在阐释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分析当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与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外语教学专家有关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外语焦虑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某些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方面的相关性研究。由于不同教育领域里学生的特点具有特定性,因此,许多研究必须以更大的样本在各类学校、环境里去复证。  相似文献   

20.
The identity-language link has been widely recognised. In Heritage Language research, the complex entanglement between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and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Both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oststructural schools have offered meaningful insights into this field, but have also received criticism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To think through these two camps of scholarship, this paper draws on Bourdieu’s sociological notion of habitus and zooms in on the visible racial identity of Chinese looks. To unveil the dynamics and nature of this particular form of Chinese identity in relation to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learning, the author first surveyed 230 young Chinese Australian adults and then interviewed five of them. The survey result indicated that perceptions of Chinese look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theme of looking Chinese repeatedly emerged from the interview data.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looking Chines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Chinese identity, reported powerful others’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 that looking Chinese necessarily meant being able to speak Chinese, and indicated that the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derstandings of looking Chinese came to shape their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