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时,被打倒的贺龙元帅、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和中央党校校长林枫的孩子们都被扫地出门,打发到北京和平里。渐渐地,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黑帮楼”  相似文献   

2.
王澄 《陕西档案》2003,(4):36-37
贺龙(1896——1969)元帅在我心目中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我十分敬仰和崇敬他。他戎马终生,弛骋疆场,为党、为国的英勇业迹经常在我脑海涌现。1955年12月14日,贺龙由西南路过西安,在人民大厦礼堂给陕西省、西安市党政军领导干部作讲话,我给作了速记记录。贺龙元帅讲话不带底稿,气壮声粗,但却讲得切近实际,入情入理。他讲话口直心爽。直来直去,出口明意,使听讲人易于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3.
1931年,红二军团驻扎在湘鄂边五峰地区的枝枳坪。部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物资缺乏。一次,贺龙提出要带红二军去搞粮食。中央代表、红二军团政委邓中夏想故意难一下贺龙,说:“你去搞粮食只能带一个班。”“一个班就一个班。”贺龙走出指挥部,像他在洪湖出去钓鱼似地向卢冬生吆喝一  相似文献   

4.
“三大球不出线,我死不瞑目”“文革”结束后,实现贺龙元帅的希望,成为中国体育界的头等大事。 1976年6月——贺龙逝世7年时,袁伟民出任中国女排的教练。“五连冠”和“国家精神”的传奇由此诞生。而这位出生于1939年的前男排国手也因此成就了自己,八年后,他成了中国体育界的最高领导。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6.
我几乎是不时地噙着泪水捧读完《贺龙元帅的故事》的。因为这位戎马一生的元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所贡献出的毕生精力和智慧,读来令我敬佩;而又正是这位人民敬重和爱戴的元帅,他没有死于身经百战的疆场,而是死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手中,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我的故乡是湖南湘西一个偏僻的山镇。早在土地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7.
贺龙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69年6月9日被林彪、康生、江青一伙迫害致死。197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为贺龙冤案平反昭雪.但在平反前还有一个重要疑点没有查清.即1968年3月李仲公上交的1927年贺龙写给蒋介“求降信”的真伪。  相似文献   

8.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今年出台的“每天帮您办好事”专栏,取得了成绩。开辟专栏八个多月来,收到5000多件读者来信,已刊发的有550多件。 那么,对这个专栏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呢? 我认为,从报纸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看,“每天帮您办好事”专栏的成功和它的意义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它恰恰是报纸编辑部抓住了自身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筑,每年一到下半年,各报编辑部上上下下都忙着“抓发行”,报业里的竞争相当激烈。可是,各报的老总们  相似文献   

10.
每当念及陈毅元帅,我总是想起他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是元帅一生品格的写照。所以每当我回忆起陈老总的时候,就自然地联想起高耸挺直的松树形象。  相似文献   

11.
忘情夜     
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 这一天中午,我们在具有“九边重镇”之称的煤都大同市,结束了为期8天的“百家新闻媒体老总看山西”采访活动。来山西不久,辽宁省记协的董靖和辽宁日报的田丰等同志就帮我订妥了从大同回沈阳的火车票。由于重任在身,要完成报道计划,我务必与山西电视台李伟、葛岩二同志去贵台复制昔阳大寨村的电视画面素材,便同采访团的同志一块儿打道回府,返回了古城太原。  相似文献   

12.
朱德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情景是相当感人的。1975年7月11日下午四时许,周总理午睡后,在病房内运动。他对秘书说:“你去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朱老总能不能来。”秘书答应马上去打。总理接着说:“现在是四点多钟,如果老总可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请客     
1月下旬某日,韩练成由社会部副部长刘少文陪同去西柏坡参见朱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朱:“你不要老说自己是旧军人。旧军人有什么关系?我,彭德怀同志,贺龙同志,不都是旧军人?”韩:“我哪能跟几位老总比?”  相似文献   

14.
贺龙元帅是一位德高望重,富有传奇式的英姿神彩人物。他在“十大元帅”中是最富传奇,又最具活力的。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一代名将,“三大球不上死不瞑目”的国家体委主任。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贺龙元帅、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和中央党校校长林枫的孩子们都被扫地出门,打发到北京和平里。记者采访了已67岁的贺龙之女贺晓明。1967年11月,贺龙夫妇已被软禁于北京西山。一天,贺晓明接到让他们兄妹搬离东交民巷8号院的通知。简单收拾了被褥、脸盆等家当,第二天一早,一辆大卡车将他们拉到了和平里。和平里5号楼他们的新家,在和平里5号楼一区五层的501室,是一  相似文献   

16.
“指上千般枝,胸中一点成,将帅增丽影,照片尽生情。”这是一位友人赠送给我的一首诗。我1951年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首长拍照,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摄影生涯中,先后给十大元帅全都拍过照,用镜头“书写”开国元勋们的勃勃英姿:已有6位元帅出版发行的影集中收入了我拍摄的艺术照。还有数十张老照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军发展史上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我这么不热爱运动的人,忽然得到了一张中网的决赛票。票,据说是某老总送给某老总的,双方都是VVIP级人物,这票也因之VVIP。老总日理万机,当然没时间看,有中层干部去他办公室聊聊天,他忽然想起来:“有一张网球票,你去看吧。”“就一张怎么看呢?”中层也不太稀罕。“反正随便你处理了。”该中层就把票送了朋友A。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天津新蕾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元帅故事丛书”陆续和读者见面。这套丛书包括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九位元帅的故事,分别记述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和丰功伟绩。丛书中每本通过若干篇精彩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7,(8):26-29
在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有7位经历了“八一”南昌起义炮火硝烟的洗礼。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6位元帅的子女,首次讲述了他们的父亲在催生人民军队诞生的炮火中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20.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许多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伴随着这样的声音度过了他们的童年。他们的父辈、祖辈没有这样的幸福。随看新中国的建立,为儿童们开办了专门的广播节目。孩子们从这些节目里学会了自己爱唱的歌:“我爱北京天安门”、“让我们荡起双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些歌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孩子们从广播中听到许多动人的故事,接触到他们学习的榜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广播正是当时一种最先进的传播手段,用最先进的手段教育和影响少年儿童,反映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