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出精品好书是出版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精品好书在人类文明创造积累传承、人文价值凝聚精神力量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出版业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要出版人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以精品出版助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J.P.德索尔著、姜乐英和杨杰合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学概说》,对于渴望了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的同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如果已经读过斯坦利·昂温的《出版概论》,会感到书中介绍的新鲜事儿不那么多了,但它自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它更系统、全面、具体和细致,有些问题是《出版概论》没有涉及的。《出版概论》主要介绍英国出版业的情况。《出版学概说》则主要介绍美国出版业的情况,这是很大的区别。读过《出版概论》再读《出版学概说》,不会感到多余。关于图书和图书出版业的性质和功能,出版工作者应具有的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商应遵循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继9月备受全国出版界瞩目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颁奖大会隆重召开之后,川月29一引日由新闻出版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和《中国出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期“图书精品战略研讨班”在北京举行。研讨班邀请业内有关领导、评委、专家和百余家出版社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围绕图书精品战略进行了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研讨。“精品战略”为推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和迎接跨世纪挑战提供了强劲动力。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3年国家图书奖评选启动以来,在中国出版业气势恢宏的交响曲中,铸造精品的华彩乐章无疑是激动人。C的一个主旋律。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国好书”榜十年榜单,发现入选图书内容规律,为新时代精品图书出版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对2013-2022年入选“中国好书”榜的328种图书、128家出版机构及入选图书作者进行分析,按照入选图书分类归纳各类入选图书的特征,总结“中国好书”评选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引领出版发展、打造全民共识、增强中国声音。“中国好书”对了解当前我国出版的最新动态,为出版机构从宏观上把握新时代出版工作脉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精神与精品     
出版物是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精品图书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新中国的出版史就是中国出版人不懈追求精品,努力打造精品,奋力开发精品的壮伟历程。人民呼唤出版事业的繁荣兴旺,祖国期盼出版业的蓬勃发展,都是以出版业科学健康地发展为标识,以精品优秀图书大发展大繁荣为标识。出版是内容产业,精品是出版事业的立身之本。虽然现在全国每年有30多万种图书,但有社会影响力,受到人们关注的有多少,为群众认识的图书又有多少?没有精品力作,出版再多的低水平的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图书出版由品种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变过程中,精品生产始终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经中宣部研究批准,确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为中国图书出版的国家级大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以三个大奖为龙头的精品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确立了权威的地位,赢得了  相似文献   

7.
实施精品战略,出版精品图书,是云南教育出版社的不懈追求。自独立经营8年来,该社已有9种图书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三种国家级图书大奖。为了感谢广大作者对该社工作的一贯支持,完善形成多年的精品图书出版运行机制,该社决定成立“云南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作者)奖励基金”,重  相似文献   

8.
2016年好书榜体现并代表了我国出版选题的核心价值,集中显示了我国出版业的选题指向,凸显了我国出版业的内容特色.本文选择10家代表性出版社的好书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好书榜共涉及36个图书种类的164种图书,内容多元,学科跨度大,其中历史类图书、小说类图书和传记类图书占据前三,主要特点有:一、既注重内容多元化,又注重品牌的构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受读者欢迎;三、历史类图书新作表现不俗;四、近代中国反思类图书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五、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类图书成为热门;六、文物考古类图书具有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依托行政管理部门先期从国家层面对新闻出版业少儿图书出版事业进行的全方位布局,我国新闻出版业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在发展战略上明确定位,从本土精品、引进版权、走进校园等多方面不断尝试适合自身实际的少儿图书出版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组织精品图书生产。既是全国出版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湖南省出版业发展的客观现实。湖南的图书出版,经过控制品种、提高质量阶段(至1990年)和调整结构、出版精品(至1994年)阶段,已经发展到了出精品群、创名牌阶段。因此,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组织精品图书生产,无论从全国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湖  相似文献   

11.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纵横谈刘克琦在改革大潮冲击下,我国的出版业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图书种数及发行量都已跻身于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且出版了一批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那样的好书。遗憾的是大潮奔流,泥沙俱下,平庸书、质量低劣的图书大量充斥市场,近年来图书质...  相似文献   

12.
图书生产实施精品战略,不仅是广大群众对精神产品质量要求的必然结果,更是出版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广东出版人的切身感悟。广东图书出版业近十年的发展道路,正是对图书精品生产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探索过程,是朝着“繁荣出版,多出好书”...  相似文献   

13.
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参评图书综评钟舒初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评奖活动是对1996年的中国出版业的一次集体检阅。中国出版业以前所未有的佳绩经受住了这次检阅。无论是图书内容,还是出版质量,较之往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显示了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政策提示     
▲出版业的兴衰成败,关键要看能否实施精品战略,名牌的基础是精品,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精品名牌的社会效应,建立精品生产的机制。出版物不同于物质产品,是没有饱和的临界点的,只要是精品,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其市场的潜能是巨大的。为保障精品图书的出版,需要建立十种机制:预测机制、引导机制、奖评机制、调节机制、认证  相似文献   

15.
好书     
正每每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话题自然都会转到出版上。大家都在问:出版怎么了?社会越发展,图书业越萧条,许多书店关门了,好书难得一见!朋友们的疑问,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好书?出版的价值在哪里?2014年4月24日,首届中国好书评选结果揭晓,从40万本图书中精选出的25本图书名列榜单。这是值得出版界高兴的事情,也是值得中国广大读者庆贺的事情。什么是好书?需要我们以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书,自然是好书。任何国家的出版业,都需要这样的好书来提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并交流近几年来图书出版工作在实施精品战略,推进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方面的经验、情况和体会,新闻出版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出版》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这期图书精品战略研讨班。现在,研讨班即将圆满结束,受会议委托,道就这期研讨班的情况作简要小结。这期图书精品战略研讨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杨牧之副署长关于精品问题的讲话;M是薛德震等8位专家学者关于精品问题的专题报告;三是文物出版社等6家出版杜的领导介绍了他们在抓精品图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四是分组的讨论和交流。牧之同志的讲话,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论…  相似文献   

17.
我做图书出版人做了十多年,做出版社编辑部的头儿也做了五载有余。然而对于目前我们图书出版中的一些现象,我感到十分困惑。困惑之一:上面正确地提出了精品战略,可是什么是精品图书,似乎普遍存在误解。近几年来,图书越做越高档,越做越豪华,似乎高档、豪华书就是精品。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1,(11):9
中国会计学会出版分会第四次理事会在湖北召开,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从一个方面讲,是对湖北出版工作的鼓励与肯定。近年,湖北省新闻出版业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很快,出版规模逐渐扩大,出版实力显著增强,精品图书不断涌现,已基本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和电子出版物门类齐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外贸、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坏节相互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出版产业体系,成为湖北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九五”期间,我们按照“一主两翼”出版工作思路,一手抓学术文化精品,一手抓大众文化精品,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畅销的出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重庆出版业以实施重大图书出版工程为切入点,以继续实施“图书出版精品发展战略”为着力点,更新出版观念,调整出版思路,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地挖掘地方资源,基本形式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突出的出版格局。三家图书出版单位其申报年度选题658种,整体上呈现七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编辑素质的构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纪之交,当人们回眸中国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的历程时,喜忧参半:在经历了恢复和飞速发展,调整、整顿和稳步前进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后,发现我国出版业整体水平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出版社总数的增加即规模的扩张,而非靠图书再版数的增加即内涵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出版业客观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路子。对此,中央及时提出了出版应“树立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