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彬 《世界文化》2010,(11):23-25
《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之作,从基本情节看,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书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围绕着美貌而气质不凡的女主人公芭斯谢芭展开,忠实而善良的牧主奥克、严谨而绅士的庄主博尔伍德、浪漫而轻率的军士特洛伊,他们与芭斯谢芭之间的情爱关系究竞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1939年,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乔伊斯完成并出版了他最后一部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两年后他在瑞士的苏黎世撒手人寰。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道:“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于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谁在阅读和理解乔伊斯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呢?乔伊斯在为谁守灵?为自己?为他的时代?为现代主义?还是为西方传统的小说观念?乔伊斯精心设计的诸多谜语谁能解答?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伊斯研究专家理查德·艾尔曼的洋洋97万言的《乔伊斯传》,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和答案。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中莫莉·布卢姆的原型佴心编译诺拉①是莫莉·布卢姆吗?乔伊斯从来没这样说过。《尤利西斯》出版后,乔伊斯暗示有另外的模特儿。他经常请在餐馆就餐的朋友们猜房间里哪个女人是莫莉。人们也经常问诺拉是否是莫莉。“不”,她总是回答道,“她比我胖多了。”...  相似文献   

4.
哈米 《世界文化》2012,(3):32-33
在占领柏林的苏联红军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德国女人绝望地独自穿行在废墟间。"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早些年一部电影的名字。无论这话后面透出的目光是怜惜还是轻视,可是,残酷的战争中,女人走得开吗?看了德国电影《柏林女人》(马克斯·法贝尔布克编导,尼娜·霍丝主演),更加相信,女人不仅无法在战争中(甚至战后)走开,而且会比男人付出加倍的牺牲!  相似文献   

5.
敦煌艺术中的千手观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生保  谢静 《寻根》2005,(4):4-15
今年春节晚会上,中国残疾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精美绝伦,感动着全国亿万观众。近来人们纷纷谈论着《千手观音》和那21位坚强、美丽的聋哑演员。而《千手观音》究竟原于哪里?千手观音究竟在佛教艺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笔者满怀对《千手观音》的敬佩之情,写下此文,让广大读者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丛书的起源     
丛书的起源杨世文丛书之名,起于唐宋,但丛书之实源于何时?学者一般认为宋人俞鼎孙《儒学警语》、左圭《百川学海》为近世丛书之源。这是不确切的。丛书之实,早在六朝已具。丛书成编,实乃“统群书为一书”,而冠以总名,总名下的每一部书又独立成部。根据这个原则,六...  相似文献   

7.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8.
莫艳梅 《寻根》2012,(3):88-92
西施其人,2500年来不绝于史。美人西施,最早见载于先秦古籍《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而管仲(?~前645年)早于西施二百年左右,何以知其身后之西施?考《管子》多杂后人伪作,《小称》为其一,尽管如此,它在记载时间上却是遥遥领先。《慎子·威德》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甥,则行者皆止。”  相似文献   

9.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斗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娱乐活动。从历史上看,上至帝王将相、文士武夫,下到贩夫走卒、市井小儿,都曾对其发生过浓厚兴趣。甚至由此还演绎出各种故事,如希波战争时,希腊一位将军就曾组织将士观看斗鸡以鼓士气,结果大胜,而这也成为后来雅典每年一度斗鸡比赛之源头。在中国春秋时期,斗鸡曾引发季氏与邱氏的战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还一度是唐明皇放纵生活的见证(《明皇斗鸡图》),  相似文献   

11.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12.
石中元 《寻根》2002,(4):15-18
人从何处来?人应该如何生存?人往何处去?这三大问题,时时困扰着人类,可以说至今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人类所关心的三大问题,也成为后人据此解释三大问题的依据。台湾高怀民先生在《〈易经〉对人类三大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之道》(载《大易集要》,刘大钧主编,齐鲁书社1994年版)一文中,对这三大问题作了初步的阐述—第一个问题:“人从何处来?”此为易学首圣伏羲氏所提出,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他所创制的八卦之象中。第二…  相似文献   

13.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4.
漫话寒食     
漫话寒食●王玉鼎寒食节是汉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之所以叫寒食,就是在节日的三天中,家户里不能举火,只吃提前准备的冷食。为什么不能举火呢?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据唐代徐坚等著的《初学记·卷四·寒食》引《琴操》等的说法,介之推是晋公子...  相似文献   

15.
《穿皮衣的女人》(封面)这幅画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格列柯,画中的那位穿皮衣的女人名叫多纳·耶罗马尼·德·拉斯·奎瓦斯,是格列柯十分喜爱的女人。格列柯经常把她的形象画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画的圣母和女圣者们具有奎瓦斯的特征。这幅画作于1577年,当时...  相似文献   

16.
妇女缠足之风及其源流——温郁我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盛行缠足,这是除中国以外其他地方从未发生过的奇异习俗。这一习俗起于何时?通常认为起于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引《道山新闻》,说南唐李后主有一宫嫔名娘,纤丽善舞,后主为她造了一个六尺高...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在查阅历代多种版本的《太康县志》时发现,唐代历史名人刘玄佐、韩弘、韩充都是太康县人。而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时,这些人却被注明为"滑州匡城人"。笔者对此产生了疑惑,遂做了一些考证,以期还原刘玄佐、韩弘、韩充等人太康籍贯的真面目。刘玄佐(735-792),本名刘洽,玄佐是后来皇帝恩赐之名。他出身贫贱,青年时期在太康县衙当捕头,后来到永平军中当兵,并逐渐显露出了卓越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20.
千古谁解“忘言”意──陶渊明《饮酒》之五新解杨鸿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迩?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读陶诗,常有自醉之意。《饮酒》之五,虽然没有酒,但其间之味仍能令人淡淡品味,酽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