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人间净土。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确实读出了他对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发自内心的祝福,从中读者也能获得心灵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或许,这是沈从文作品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3.
舒莉萍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76-79,93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人的原始性、蒙昧性和真与美的人性分析,反映沈从文先生对生命本真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名浅析蔡效淳鲁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文豪周树人先生的笔名,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他在3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变换使用过的笔名竟达130多个,就鲜为人知了。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考察分析,他每个笔名都寓意着深...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卖字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他分文未取,而是援助了一个年轻人。那是1917年,沈从文先生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时的事情。在众多来稿的作者中,他发现有一个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16岁的学生很有才气,这个学生叫章恒寿,当时笔名芦苇。沈先生便将芦苇的诗作选发在“文学周刊”上。此后不久,沈先生收到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青年人的来信。信中说,他父亲得病就医,死后殡葬,家中负债累…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当代文坛卓有成就的一位作家,除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自身才华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师承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沈从文爱水,汪曾祺也爱水,沈从文的湘西水乡,汪曾祺的苏北水乡,他们无不受水影响。本文就是从水的角度去解读两人的师承关系,以利于汪曾祺作品的更好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引 流金为先生笔名,先生学术文编《流金集》未能将碑刻题跋收入,故此篇亦可视为补遗之文。须说明者二:一为撰述背景,一为学术价值。 五十年代中,先生长上海师院历史系,因故宫博物院沈从文先生介绍,购得一批教学用文物,内有善本碑拓几二百部。未几,一九五七年夏政治风暴骤起,先生被迫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坛上,自学成才而又勤奋多产的沈从文既以散文见长,尤以小说著称,其代表作《边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杰作。一、关于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休芸芸、凤哥等,湖南省凤凰县人,1902年生。他的家庭原是当地名流,祖父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总督,父亲也在军中供职。军人世家的期望使沈从文很早进入私塾,然而,他却不能容忍那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使用过140多个笔名,这些笔名是鲁迅先生思想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通过考释鲁迅先生“宴之敖者”这个笔名的出典及其深刻寓意,揭示了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鲁迅的深沉的无产阶级情愫以及执着灵活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个能写字和会写字的人,他的一生笔耕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自身文学创作的丰厚经历所致,沈从文在写作课教学上也很在行,是被作家汪曾祺称好赞同的写作课教师。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介绍了作家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方式,使我们在文学家的沈从文之外,能够得以感知到一些沈从文教育职业的丝丝缕缕,同时从沈从文的写作课教学中也能够引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吕爱琦 《天中学刊》2002,17(6):118-119
在我国文坛上沉寂了30年之久的沈从文从80年代开始居然如“出土文物”(沈自己戏称语)一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他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那么,他作品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本文以沈从文描写湘西的小说为例,对作品中优美、古朴、奇异的湘西民俗作一探讨。 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也各具特色。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开沈从文的作品,湘西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奇特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碧水环绕的山城,元霄的爆竹烟火,端午的龙舟竞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从承载象征的意象来看,其象征可归纳为三类;从象征在作品中使用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象征和整体象征。对沈从文小说中的象征进行全方位的论述,不难看出沈从文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23,(Z1):15-19
<正>沈从文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门类和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都成绩斐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先生的创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朴讷、浪漫、传神的一面。我们纪念沈从文先生,是纪念一方美不胜收的文学世界,更是纪念他身上如赤子般不折不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生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他的这些笔名,有的犹如煌煌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夜行的路;有的犹如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从这些笔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的战斗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先生与敌人斗争的伟力。鲁迅的笔名能够产生这样突出的效果,与其笔名运用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一、节缩鲁迅先生的笔名大多采用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陈望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索士、索子”是一九○三年鲁迅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巨笔,详尽地描绘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湘西世界:在湘西世界里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风情美、刻意的意境美,作品中使用了古朴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独到的心理描写,采用了度尾与煞尾兼用的方法。这些无疑将我们引领入沈从文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享誉文坛,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就节选了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朱光潜说,《边城》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因为受喜爱,所以更容易被关注。它的主题、内容、艺术手法历来都众说纷纭。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虽然自己尚无能力品头论足,但拜读大作之后也很想就作品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