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周末》报2004年3月18日B10版所载记者南香红写的《产权,绕不开的门槛》中有一段话:“门楼上依稀可见‘修厥德’三个木雕大字,住在院子里的史铭经告诉记者,‘厥’与‘齐’同,表明这里的原主人是一个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人。”有“修厥德”三个字的门楼是山西平遥县古城仓巷37号大院里的二进院的二道门门楼,说“‘厥’与‘齐’同”的史铭经是这所院子的原主人的后代,年纪74岁。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8,(5):46-46
张贵峰2008年3月8日在《长江商报》上撰文:“教育部正在研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如果成功推行的话,义务教育的时限将有望延长至13年”,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赵沁平不久前透露的信息。(据3月7日《成都商报》报道)  相似文献   

3.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某电大一道《现代汉语》试题,要求指出所列成语的书写错误,“名符其实”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6月28日)。实际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都可以用,在此怎么将其列为书写不正确的成语呢?类似的将“名符其实”之“符”判为错字的并不是少数。一个实验小学的网站,将“名符其实”归入容易写错的成语,且在其后括号中将“副”列为规范用法(2006年3月28日)。《中国出版》(1998年第3期)中一篇题为《“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文章,这样写道:“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笔者不禁对此产生质疑,于是进行了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4.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5.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慧 《语文学习》2010,(3):74-75
翻开报纸.到处可见“香饽饽”的字眼:“退伍老兵成新农村建设‘香饽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4日)。“高职生缘何成了‘香饽饽”’(《人民日报》2009年3月27日).“济南小清河片区成楼市香饽饽”(《济南时报))2009年11月4日)。辽宁交通广播电台还出现了《娱乐香饽饽》的节目。我们不禁为之感叹:“香饽饽”真吃香啊!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样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彻底失败”,那么洋务运动真的是到甲午中日战争就“彻底失败”了吗?我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能等同于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陈贤 《现代语文》2006,(10):20-21
南宋词人史达祖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历代词论家对史达祖其人其词的评价很不一致,毁誉参半,意见纷繁,有些观点还是根本对立的。请看:毛晋《梅溪词跋》:“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今读其全集,如‘醉玉生香’‘柳发梳月’等语,则‘柳昏花暝’之句,又不足多矣。”《白雨斋词话》又卷五:“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章,可以并传不朽。”  相似文献   

9.
据《长江日报》披露:“目前在商品房销售市场上,开发商往往故意混淆‘定金’、‘订金’、‘预付款’、‘押金’等概念,使得购房者‘吃哑巴亏’。”《羊城晚报》也刊登了《定金与订金》一文,说赖某计划在某小区买套新房,付定金5000元,后觉得位置偏出行不便,决定退房,于是到售楼部欲索回定金。不料刚说明来意,售楼小姐即笑道:“不能退的!因为合同上写明是定金。如果是订金,还能退给你。”就这样,5000元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0.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被”艳照     
“被XX”是近年来很流行的热词,什么“被增长”、“被就业”、“被代表”、“被幸福”、“被愿意”、“被听证”、“被上市”等等,你想也想不到的,就突然“被出现”了。2009年7月29日《羊城晚报》有文章说:“‘被增长’之后,‘被就业’横空出世。‘被就业’是一个个的案例,‘被增长’则源自公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讲授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时,有学生课后提出疑问:“书上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其中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是错误的。”我忙问:“你怎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呢?”他说:“地理书上说哈萨克新坦首都是阿斯塔纳,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新坦最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3期刊发过拙文《〈蒙求〉的作者究竟是那个李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疏漏一例》,文中指出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的地方说(《蒙求》作者是“唐李瀚”,有的地方又说是“晋李瀚”,互相矛盾。“这两个李瀚籍贯不同,年辈又相差甚远。最早提及《蒙求》作者的李匡义既是唐末人,那么《蒙求》的作者只能是‘唐李瀚’,而决不是‘晋李瀚’或‘晋翰林学士李瀚’。”这些笔者现在还是这样看的。但是由于当时看的资料有限,认定《蒙求》作者是唐末人,现在却应该修正了——他是盛唐人。  相似文献   

14.
上《秋水》一,笔像往常一样在讲到了“望洋向若而叹”时,附带指出了成语“望洋兴叹”的出处,并强调“望洋”两字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里的‘望洋’为什么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 ,中学历史教材坚持着一个定格的评述 :“…… (1945年 ) 8月 14日 ,裕仁天皇发表《停战诏书》 ,15日他亲自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见于历版及 2 0 0 1年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这也是国内史学、历史教育界现在仍占居主流的评述 ,只是在《诏书》名称上较多使用“投降诏书”或“终战诏书” ,没有照用教材的《停战诏书》 ,如“(8月 ) 15日正午 ,天皇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录音向日本全国播放 ,‘九一八’事变以来长达 14年的侵略战争 ,终以日本天皇的‘玉音广播’正式宣告而结束”(天津《历史教学》1995年第 6期廷华的文章 )。…  相似文献   

17.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9.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20.
近日,偶然读到《我们学不了“名师”》一文(《山东教育》2007年3月),心情颇为沉重。文章作者说:“我和周围的老师总是热切地盼望这些名师们能带给我们一些普普通通的课,让我们一看就明白,一学就管用,越‘简单’越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