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是既适宜农耕又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在河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明代是该地区城镇体系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明朝总结汉唐以来历代经营河湟地区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政策,在实际推行中也颇有建树。有明一代的有效开发,奠定了迄今河湟地区城镇体系的大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耕地、人口、物种及粮仓建置等方面,这些不仅得益于河湟地区相对有利的自然优势,还与政府的扶持、民族贸易等有相当大的关系。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成了经济多元化结构。  相似文献   

5.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河湟回族在与当地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族群长期交往、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经济交往、宗教交往、文化交往等诸多方面。在多元文化健康互动的河湟地区,回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和伦理道德等。  相似文献   

6.
河湟地区是西北边防要塞和交通要道,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重视和经营以及不断的开发,青海地区的发展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近代以后,在战争的迫使下,国民政府调整政策。同时受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等影响,河湟地区开始走向近代化。反映在河湟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就是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方式和教育、文化娱乐方式等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也反映在民主、平等、法制、国家观念等思想意识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自赵充国率兵进入河湟屯田,汉王朝在此建县设郡后,汉语就已扎根于河湟。河湟汉族来源于中原各地,自西汉以来汉族一直是河湟地区的主体居民,汉语一直在该地占主导地位。河湟汉语随本地政局的变化和中原移民的到来而不断演化,青海方言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末年。青海方言与甘肃方言关系密切。而河湟汉族来自于明初的南京,青海方言形成于明初,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为吐蕃所侵占,直至唐宣宗朝才收复。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历代君臣并未放弃收复失地的努力。只是限于国力未能如愿。唐宣宗朝张议潮沙州起义成功,并相继收复河湟其他数州,标志着河湟故地正式回归唐朝版图。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自汉代正式纳入中央统治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它的开发。历史发展到宋代,虽然赵宋王朝边界面临的威胁比较多。但对西北的河湟之地仍进行了开发.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社会呈现出诸多特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宋一代河湟地区历史特点,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宋代河湟地区历史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动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在系统梳理河湟地区民间射箭特征的基础上,对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大一统”观念和“外王”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士人文艺作品的儒学化色彩也颇为浓厚,这在历代咏湟诗文中亦有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文人以河湟为地域指涉所创作的古典诗文,以及曾游历、任职或生活在河湟地区文人们的诗作,来分析历代咏湟诗文的儒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南凉为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以乐都(今青海乐都)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全盛时期曾统治了包括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区。建于公元397年,灭于414年,立国18年,但是秃发鲜卑在此繁衍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南凉虽以武功为主,四面扩充疆土,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南凉为了让自己能在河湟地区争霸处于优势地位,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地处河湟一带的化隆,处于隋帝国的边缘,即中原政权与非汉民族政权的争夺对峙地带。《刘君墓志》是反映隋朝对青海化隆经营的一方墓志资料。本文对墓志涉及的刘政家世、仕途经历、归葬等文化现象进行考察,从个案的角度反映了隋朝中央政府对河湟地区治理的情况,以及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带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河湟地区区域开发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思路及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湟"花儿"作为一种在劳动群众中产生,并在劳动群众中流传和发展的音乐形式,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和稀有瑰宝。现通过分析其中的程式套语,挖掘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更加深入地研究它提供更为立体的认识作用。探悉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花儿"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歌者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表演中的创作"和歌者在瞬间内唱出妙语连珠的词句成为可能的根本原因。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这种民歌,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对河湟地区这些不同民族的大同小异的"花儿"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我们解读西部文化的多元整合现象也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认识作用,有利于推动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16.
青海河湟地区在十六国时曾先后处于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掌控之下。四凉政权为巩固统治,出于各种原因,在此广置郡县,从而使河湟谷地出现了一次地方行政建设的高潮,这也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行政区划格局和城镇分布体系,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曲目和自身音乐特质上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