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君一"秀"     
如今,做"秀"似乎比全民健身还普及,连讨要自己血汗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做起"秀"来了.如网上报上电视上都说<广东农民工讨工钱频演跳楼"秀">.不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回家之前却非从楼上跳下来,媒体说这也是"秀".  相似文献   

2.
政经资讯     
话语“我劝大家不要做法律上不准做的事情。”——原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广州日报社长黎元江狱中感悟“我们也知道卖小孩违法。但我们只是想治病救命,用小孩来保我老公的命。”——一位农民工的妻子“从大层面来看,我们不是‘挖’人,我们在帮大陆培养人才。”——香港科技大学校  相似文献   

3.
自从“脱口秀”脱颖而出,各种“秀”便“秀”起云涌。作秀之事闹在其外,作秀之人乐在其中。现在倒好,连公证也演变出“公证秀”,众目睽睽下作起“秀”来了。 公正本身是一种具有法力效力的行为,公证员本身也必须对法津负责,如果在公证  相似文献   

4.
在新华书店系统内,一方面人员队伍庞大,但面对无数发展机遇却缺乏能征善战的高素质的“将帅之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人才流动机制,队伍活力明显不足,“温水青蛙”效应日渐明显。人才流动的三个悖论,在新华书店也充分显现,即人才越多的地方越吸引人才,人才越少的地方越浪费人才,越热门的行业部门越短缺人才。在选人用人上,重“伯乐相马”,轻“沙场赛马”;在分配制度上,基本仍是以“大锅饭”为主;在绩效考评上,本该以务实创新突出绩效为目的考核评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做秀”,一时“做秀”可能有利,一世“做秀”既毁企业,也毁个人。  相似文献   

5.
苏敏 《新闻窗》2009,(4):105-107
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工问题也受到诸多关注。作为首个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大型报道的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今年4月份推出新一季的“中国农民工”大型讲述节目,继续以全国视野聚焦农民工这个群体,侧重挖掘农民工的创业故事,更加关注中国农民工实时状况。贵州电视台“农民工”系列节目自2007年开播后,在社会和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其中,第一季《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开辟了国内电视媒体农民工题材大型常态性节目制播的先河,第二季《“拉芳”温暖中国农民工》被誉为国内首档面向2亿农民工群体的电视讲述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6.
丽娜 《新闻世界》2005,(2):40-42
“人造美女大赛?又是在做秀”、“如今的美女大赛一个接着一个,其实就是用美女做招牌来刺激眼球,赚赞助商的钱,赚美女们的钱”……一片质疑声中.2004年12月18日。一场精心策划了6个月之久的“人造美女大赛”终于在北京红馆拉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8.
李修平个子很高,站在那里,坐在那里,都静得如远处的一株秀竹。 李修平天生丽质。风过来了,风过去了,她的逸在两边的头发,就轻轻地曳过来,曳过去,随着风飘逸着。 李修平是赶来参加“十万人游铜川”开幕式的。那时,在铜川的宾馆,陶玉玲、庞敏、黄梅莹都在听歌、唱歌,李修平走进来了——她是才下飞机赶来的。此时,人们的眼光都去看李修平。李修平也看大家,很静、很平;握手、微笑、问候,毕了,人们都觉得厅里有一支歌,这“歌”不是歌,这“歌”就是李修平自己。  相似文献   

9.
近日,自称网络第一美女的“欲望女神”凭借惹火照片叫板“二月丫头”的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欲望女神”最终铩羽而归,但无疑又为“秀”时代增添了一个新的噱头。与此同时,“超女”“好男儿”“功夫之星”等全国范围的选秀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看着越来越多“秀”场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国人缘何为“秀”而狂?  相似文献   

10.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读完了1990年第7期《中国记者》上朱幼棣、赵明亮写的《部长夫人烧锅炉》,不禁被这两位记者深入采访的作风所折服。同时,为能有能源部胡富国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到高兴,我从胡副部长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特别是他那位烧锅炉的夫人常根秀,她没有“跟上当官的做娘子”,小灾小病她不顾,默默无闻,七个春秋,不离锅炉房。有人给胡副部长家里送礼,也被她挡驾了。这和我看到的个别领导的“娘子见了礼喜上脸,丈夫的公事拿一半”来,常根秀的确是个令人钦佩的不平凡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12.
魏望来 《声屏世界》2008,(10):68-69
林林总总的电视频道为谋得收视份额殚精竭虑,招数无尽。人们还没有从这个“型”、那个“秀”,这个“舞”、那个“会”的“秀一把”热浪中缓过劲来,又被置身于满目的“情感大戏”之中。“真情”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早到的春意,人们对电视“真情”的认同其实折射的是世事的变迁。人们彻悟到,在“战天斗地”、“恭喜发财”、“我拿青春赌明天”的热闹背后,只有“真情”弥足珍贵。精明的电视创意者总是善于抓住这些契机推动收视率曲线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3.
“超女”一火,“好男儿”又加油,“我型”开始“我秀”,大家都去“梦想中国”。观众一窝蜂跟着选秀走,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更没人看了。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做了8年的深度报道,不承想,我的职业生涯转型竟是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的. 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之余,我做了个自媒体“刺猬公社”,定位于媒体观察.慢慢地,用户多了,传播面也广了,突然发现自己也“重要”起来了,各种活动、会议多到难以招架.一些媒体甚至从报社层面邀请我去交流,有时还有总编辑来听,让我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6.
由东阳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广厦农民工向总理推荐“农民工之歌”上春晚》,在2007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得长消息一等奖。正如《农民工之歌》上春晚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工三十年来的梦想,这件作品的获奖也是评委们对选题突破的肯定和勉励。  相似文献   

17.
旧宫大火过后一个月,当时我正在《工人日报》实习,农民工周刊的编辑老师问我敢不敢去旧宫看看,调查一下那里农民工的情况.尽管之前也做过采访报道,然而做调查性报道还是我学习新闻以来第一次.也许是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好奇,也许是老师激将起了作用.我说,"怎么不敢?虽然我是女生,但还是很勇敢的.不就去趟郊区么,走!"去之前,我还特地乔装打扮一番,扮作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编辑是什么”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们是很挑剔的,因为不到十四年前我就在这个教室里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老师的讲课,因此我还真有一点儿怯场;怯场的另外一个原因,从这里毕业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做了不到十四年编辑工作,也混到了一个编审的职位,但到这里来和大家谈编辑是什么,也还是觉得底气不足,或许是胡说八道。因为,编辑是什么,说不清,有所谓编辑学也不曾说清楚过,我也是欲说还休,姑且从自己的感受来谈一谈。 一、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据云有心人在京沪穗深做过一个“职业社会地位”调查,调查显示科学家、政府官员、教师名列前三位。我有一位编辑同行,是学林出版社的社长,曾是赵景深“文革”前的研究生,他对我说:“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我同意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江坪 《新闻实践》2005,(11):45-45
今年国庆前夕,浙江在线举办了一次摄影比赛活动,题目是:“‘我行我秀’数码摄影大赛”,在开场白中有这么一段话:“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又一个黄金周来了!值此长假,或许你会自驾畅游在城郊乡野,或许你会跨出国门领略异国风光,或许你会沉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或许你只是和家人团圆、与朋友小聚……无论你在哪里畅游,无论你和谁团聚,你一定都会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无限的风光,摄下欢乐的时刻!那就一起来秀一秀你的精美照片吧!” 这个创意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青睐。人们可以在欢乐中展示自己的摄影才艺,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薛宝海 《视听界》2012,(6):126-126
我在广东增城有个纪录片节目《今日故事》,编导在网上给我报了个选题“边检站的优秀员工”,可是预采来的故事让我很不满意,比如“母亲去世不去奔丧,留在工作岗位”,我说这是“不孝顺”,在当代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再比如“助人为乐不计得失,都是同事们的嘴中夸他”,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不值得拿出来做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