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3.
释《氓》     
《氓》乃《诗经》中脍炙人口之名篇,予细读诸家所释后,有不安于心者,因释之,以供读者参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一般指无定居之民,此处乃弃妇对其夫之称,盖含怨于心,有外之之意。然无现代所谓“流氓”之义。“蚩蚩”:憨厚貌,有作笑嘻嘻解释者,非。盖作笑嘻嘻解,则氓之  相似文献   

4.
刘墉 《师道》2005,(9):52-53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相似文献   

5.
一、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布”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2 0 0 0年 12月第 2版 ,以下称“教材”)注为“布” ,将“抱布贸丝”译为”拿布来换丝” ,误甚。《诗经·卫风·氓》产生于春秋前期 ,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 ,已经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货币 ,“布”即是与金、玉、龟、贝、钱等并行通用的一种布制货币。东汉郑玄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云 :“布 ,参 (叁 )印书 ,广二寸 ,长二尺 ,以为币 ,贸易物云。‘抱布贸丝’ ,抱此布也。”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形式 ,具有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6.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许多人听到“诗经”这两个字,都会吓倒,其实《诗经》因为多半来自民歌,内容很平民化,多样化,甚至有些还很浪漫、很香艳。譬如形容女孩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精彩的句子就出自《诗经》中的《硕人》篇。又像是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也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泾流,高中第一册2000年版(2002年第3次印刷)注为“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泾(jīng),通。泾流,等于说无阻的水流”。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畅通的水流。泾,通”。郭锡良、李玲璞先生《古代汉语》“直流,通流”。上注大致同,均未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氓》关于"载笑载言"之"载",课下注释:动词词头,无义。笔者认为此条注释欠妥。笔者广泛查阅字典、词典,对"载"的注释各异:《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注:乃;且。一说是动词词头。《诗·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又,且。【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诗·鄘风·载驰》)《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助  相似文献   

10.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183;卫风&#183;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1.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玩味。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憨傻傻的男青年氓借着换丝的名由来向女青年求婚,女青年没有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论者认为,象《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等诗句中的“之”是助词,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置于中心词与限定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现象。而笔者认为,此类“之”的词性仍然可以被看作是指示代词,它不仅具有“这样的”、“那样的”意义,而且还常常修饰限定表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指示事物性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的态度非常重要.本文就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牛马嘶",《诗经·卫风·氓》中"蚩蚩"等释注提出质疑,以期同广大教师交流、探讨真义.  相似文献   

14.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有一类词,它的语法功能相当于形容词,但它并不表示事物的性质,只是对事物的状态进行描绘,因而既不能用“不”加以否定,也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类词被称为状态词。由于在理解时难于用相应的等值词来说明,因此历来被认为是词语教学的难点。状态词一般以重叠式构成,在古汉语中较多以 AA 式出现,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在现代汉语中较多以 ABB 式出现,如“红彤彤、白茫茫、沉甸甸”等。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7.
“风”、“雅”、“颂”三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全国的民间歌谣。C.《诗经》全都是四言诗,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D.《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艺术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五、阅读《氓》完成题目。1.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是古代没有正式职业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游民。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谋”,是宾语提前,即“谋我”,为动我的脑筋,打我的主意的意思,这里透露出这个女子特别激动的心情。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  相似文献   

18.
课本中的注释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是"忠厚的样子";一是通"嗤嗤"。对于这个注释,很多学生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至今仍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氓之魅力在何处“氓”与“我”在一次集市上相逢后就订下了终身大事。这不禁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氓”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我”一下子就答应了“氓”的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抱着布匹来与“我”换蚕丝,聪明活泼的“我”,一眼就看穿了“氓”这小小的花招——“贸丝”是为了与“我”谈婚事。但尽管如此,“氓”憨厚老实的样子还是吸引了情窦初开的“我”,原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