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俊视点"作为<武汉晚报>的新闻监督类栏目,自成立以来,就锁定舆论监督及深度报道,秉承"为百姓谋利益"的宗旨,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努力为百姓的利益鼓与呼,把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的视角转向了平民化.笔者将从监督对象和报道领域两个方面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基础上,探讨"胡俊视点"平民化转向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徐飞 《视听纵横》2003,(4):113-113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多年来似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揭露、批评、抨击时弊,抑恶扬善。这样的“共识”几乎把新闻舆论监督与批评性报道划了等号。而笔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实质还应包括正面监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宁波电台的新闻改革注重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新闻报道由原来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强化广播新闻的平民化诉求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广播新闻将报道的视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因而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监督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报舆论监督内容的变化和报道领域的拓宽,党报舆论监督也更多地关注民生民瘼,透视社会热点、难点,聚焦事关百姓的重大问题,起到了为广大群众鼓与呼的作用。但无论何时,作为党报舆论监督者都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三个围绕"和"四个有利于"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5.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就是以平民的视觉发现和报道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以百姓的角度来确定新闻的价值标准,以百姓的认知兴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点作为传播内容和中心,力求把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及喜怒哀乐等作为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体会。记者采访受阻,有时遭到围攻或殴打,加之法律救济相对滞后,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编辑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如履薄冰之感。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必须要讲究报道策略。 舆论监督报道策略是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为达到报道目的而采取的合法手段及方法。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基本情况来看,有效的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准确定位。定位策略是舆论监督策略中最…  相似文献   

7.
刘上峰 《新闻界》2004,(1):67-67
“新闻监督不是过头了,而是不够”。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与新闻界负责人座谈时特别强调。笔者以为,这种看法对加强舆论监督很有针对性,并且让人深省。(据2003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监督即是问题报道,甚至是批评。然而,在一些地方,新闻监督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大报羞羞答答,小报嘈嘈杂杂;对上客客气气,对下骂骂咧咧。大报新闻监督为何少而又少?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大报多数是党报,怕舆论监督多了,影响当地政府的形象。这无形堵塞了上级领导了解民情的渠道。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警察打人事件,福建省省长还是从小报上得知的…  相似文献   

8.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作为学术话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开始比较频繁地见诸报刊。而过去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批评报道”、“负面报道”等。也逐渐为“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报道”所替代。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将“舆论监督”写进了大会报告。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0.
敢于碰硬,积极履行监督职责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33条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第34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台阶,带动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把"新闻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的概念演绎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所具有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的不可动摇的主方向,可是,有的人就以为“正面宣传”就是新闻媒体的一切,不允许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不让发“批评报道,认为“批评报道”是揭露阴暗面的,是“反面报道”,并使出种种“条条”加以限制。其实客观事物总是存在两重性: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正面与反面等等,所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舆论的监督作用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本文以新闻栏目《百姓视点》为例,从沟通层面探析如何发现问题、寻求答案、争取满意解决的三步走办法,把舆论监督栏目办成营造和谐社会的"政府放心、百姓满意"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14.
朱巧玲 《视听界》2014,(1):112-113
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有责任有义务对不法违规行为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维持社会公正,维护群众利益。舆论监督报道不是简单的事件曝光,而应讲究方式方法,重在解决问题,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监督报道受众不满意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抽取全国9个省(直辖市)作为调查地区,对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进行抽样调查(见《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5期《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中有3点应引起重视:1、普遍反映舆论监督对象的层次偏低,批评最多的是“行业不正之风”,舆论监督最多的是“一般干部”。2、舆论监督报道一般化,监督力度不够。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只打‘死老虎’不打‘活老虎’”等。3、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反映舆论监督难。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以大众传播媒体为平台,已成为社会监督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其中电视批评报道凭借对非正义和非公平现象的有力抨击和制约而在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监督功能。那么如何搞好电视批评报道,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当前,“舆论监督”一词具有党政公文用语、法律用语、学术概念等分别。另外,舆论监督一词与“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相互混杂交叉。既存在同—概念“舆论监督”的不同内涵,又存在足以混淆视听的相似概念“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的歧义和混杂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和严谨,带来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交流障碍,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监督客体主要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报道。并不是所有的新闻舆论都具有否定性评价特性,只有那些具有传播价值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否定性事物才可能成为媒体监督的对象。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国家民主监督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是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舆论监督一直是地市党报的薄弱环节,表现为畏难情绪大、监督声音弱、社会效果差,处于“难监督、监督难”的窘境。舆论监督如何才能做到“帮忙而不添乱”,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新闻商品化概念的提出及传媒运作方式的转变,舆论监督越来越被视为传媒的热点,批评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担任着激浊扬清、扶正去恶的重要角色,但批评报道工作开展的难度却很大,引发的新闻纠纷及官司也不少。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但是是否对其进行批评揭露以及事实环节的把握却是主观的,因此,记者和编辑在批评报道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心理选择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