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文经典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其中有大量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佳作。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以诗文为教材的传统历代流行,如宋代编选的《千家诗》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中国的诗学传统承载着世代传扬的东方文化,滋润着历代学子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李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7):15-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古诗文的赏析是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目的的重要途径,掌握赏析视角在赏析古诗文中尤为重要。贺知章的《咏柳》是历代咏柳诗中的名篇,作者将柳树拟人化,尽显柳树婀娜之美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赏析该诗,可从题解、注释、赏析、拓展导航等视角进行。  相似文献   

5.
《菊香斋诗文钞》集作者数十年诗文创作之菁华,涉及诗、词、赋、记、杂论、论说、对联等文体,体现了“兴之所至,发而为诗”“诗以乐群,文以辅仁”“诗为事作,文为时著”等传统创作理念,承载了作者的诗文传统担当,也是作者及时代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历代经典诗文经过岁月的淘洗,成为中华民族语言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这些经典诗文通过一代代的吟诵得以流传下来. 一、"吟诵"和"诵读"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因为一方面,诗歌产生于人们生产劳动的呼号之中;另一方面,传统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富有音乐性.也就是说,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适合于吟诵.  相似文献   

7.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越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出使诗》(今越文版),是迄今越南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主要收录越南陈朝、黎──西山朝和阮朝历代使臣出使中国(元、明、清)期间所写的汉哺诗文选集。这些诗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在漫长封建王朝时期,中越两国实际上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的这一历史事实,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越两国友好关系史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个选辑音译还原的是收入该集的越南陈朝使臣中国使程的部分汉字诗文,以及该集附录的陈朝皇帝和王子赠给中国使臣的部分汉字诗文。为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笔者对每首诗都分别作了一些简…  相似文献   

9.
鲍照和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是寒门出身,在仕途上不得志,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与流俗不合,诗文的立意及造境均有独到之处。后世诗评中简单概括为吴均多仿鲍照之作,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对二人的独创性的研究,淡化了个人的创作特色。文章拟从内容和形式入手,结合二人的身世背景及作品、历代诗文论来重新审视二人的创作,以期揭示其中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杨青栋 《现代语文》2013,(11):90-91
中国古代文学光辉灿烂,成就辉煌,诗、词、曲、文、赋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历代文人名士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其中,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及许多写景抒情的著名诗文,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有清水芙蓉之美,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一般以为,赋是一种在诗文之间的中间文体,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在文体四分法中为其找到归属.赋虽然以诗为源,然而,整个赋的发展历程却呈现出清晰的远诗近文轨迹,到宋代时基本与文合为一体.从形态与体性上来看,赋,尤其是它的典型样式——汉大赋,也更接近散文.与此相关,在历代诗文集选中,赋总是被编入文集而非诗集中.基于以上事实,在诗文小说戏曲四分法中,赋应该归属于散文种,尽管它并不是典范的散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下五千年,古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而古代经典诗文更是古文化中的奇葩,历久弥新,不断地滋养着现代人、激励着现代人。新课程不论怎样改革,课程内容不论怎样选编,古代经典诗文在语文教材中始终保持着一席之地,而且一直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作为教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搞好古代经典诗文的教学,责无旁贷。俗话说:"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经典古诗文大多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意境。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呢?我尝试了如下做法,效果颇佳。一、二十分钟早读精打细算  相似文献   

13.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诗人词家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其中思想、艺术兼美之作,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这些历经千锤百炼、古今传诵不衰的优秀诗篇,闪射着历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4,(1):66-71
清人编纂云南诗文总集,是基于历代云南诗文创作所取得的实绩、清代总集编纂的风气以及地方文献散佚较为严重的现实背景之上的。其编撰思想的核心集中表现为通过总集编纂达到引领观念和改变士风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梳理学术源流、求备文献;二、广为流播、沾溉艺林;三、恭敬桑梓、表彰先贤。从选诗标准上看,强调"性情之正"是清人编纂云南诗文总集的一贯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承载着先人诸多的崇拜和祈望。历代涉及鱼文化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咏鱼诗就是其中一颗明珠。咏鱼诗用自己的文学样式阐释着鱼文化的各种涵义,包括咏本体、咏鱼之相关实物、咏神异事件、咏情和咏志等多种类型。经过时间的洗礼,咏鱼诗至今仍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22,(1):54-60
概述明清时期兴化府的地方总集编纂,共17种,其中明代9种、清代8种,明代诗文总集以《莆阳文献》《续莆阳文献志》《莆阳全书》为代表,明代诗歌总集以《郊居诗抄》《壶华毓秀集》《莆阳诗编》为代表,清代诗歌总集以《莆风清籁集》和《国朝莆阳诗辑》为代表的。立足于历代各类书目,考述所列举的明清兴化府地方总集的目录和编纂历史,以期完善福建地方文学资料库。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历来为历代诗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其是千古五言之祖,更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以其传达的真情实感,人生之理践行着传统诗教观,更以其情深貌浅影响着中国诗歌含蓄隽永的诗风,为历代诗人树立质朴含蓄诗歌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正鉴于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缘故,也鉴于《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等缘故,苏教版中等职业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典诗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丰富字字玑珠。然而,由于这些精美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