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出真知,学生要学会写文章,就要多实践,多练习。多“写”,材料从哪里来?动不动就“走出去”,行不通,也办不到。顺理成章的就提出了一个让学生“写自己”的问题。多年来,学生不能“写自己”,只能写“大批判”。粉碎了“四人帮”,作文的范围比较宽了,内容比较广了。但是,作文题材还没有得到大“解放”,还有题目过窄、“出题逼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有些教师叫学生“记寒假生活”,还是规定只能写“好人好事”。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写“买年货”、“吃年夜饭”、“走亲戚”呢?“好人好事”虽说是“层出不穷”,但就每一个学生来说,怕未必能天天“耳闻目睹”。老是叫他写“好人好事”,他何以“招架”应付呢?  相似文献   

2.
邝红军 《师道》2009,(7):90-92
师生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不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为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教师怪学生“捣蛋”“不听话”“跟老师对着干”。学生说老师“专制”“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教师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一些老师在抱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上课成了坚决执行由教师主观编拟的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每一秒钟,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律事先“警告”或带领“绕道而行”。这样不留一点空间给学生,哪里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何能得到培养?因此,…  相似文献   

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教师经常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反感教师“太酷”,师生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1999,(3)
本刊上期,我们谈到要下决心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要舍得花时间。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如果“让”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探求便很难“自行”,而只有“他行”——由教师“灌”了。从另一面说来,“让”在这里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是“让”了,学生才有了“自行探求”的条件,而不是只要“让”了,学生就一定在“自行探求”了。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是,花这些时间究竟应该让学生干什么。 回答似乎很简单:让学生做实验。但这实验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牛吃草     
《新作文》2006,(11)
向美术老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牛吃草  相似文献   

7.
张义 《班主任》2009,(8):36-36
班里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溺爱和社会“暴力…‘凶杀”等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在与人交往的磕磕碰碰中,“唯我独尊”的霸气日趋严重。不服气、不服输的“壮举”,上演了一幕幕“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违纪事件,害人又害己。如何使学生控制冲动情绪?我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矛盾的“隐蔽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有效调控了学生冲动的情绪,遏制了学生打架斗殴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开心ABC     
抽象画美术老师要学生画抽象画.某学生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就是画.”“你画的什么?”“牛吃草.”“草呢?”“被牛吃光了.”“牛呢?”“吃完草,走了.”独角羊开心ABC某小学老师力了让学生记住“羊”的写祛,便解释:“这个字上面有两点,就像羊的两个角,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丢了.”第二天,就有一个学生偏把“羊”字写成了“手”字,老师问他:‘’单字上面的两个角呢?”该生振振有词通:“这是独角羊.”最大的东西开心ABC老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学生回答:“眼皮.”“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的提问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只有教师的“问”是问到了学生的心“窍”上,“疑”是落在了学生的“思”路上,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才能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从而学到知识,锻炼能  相似文献   

10.
我校申请的市级科研项目《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研究》已立项一年 ,语文老师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它基本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抱得太死”、“嚼得太细”、“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为教师服务”、“学生没有成为学习主人”的弊端 ,探索出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怎样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钻研”、“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主动自觉进行自我训练”、“人人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新途径 ,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11.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  相似文献   

12.
胡明利 《异步教学研究》2009,(3):120-120,F0003,F000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差异”看作是“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导致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吃不饱”、“吃不好”,学生成了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差异教学是一种“在班集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更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我“学”故我在 学什么?首先,要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落实“学生主体观”、“师生对话观”,势必扬弃韩愈的“师说观”。过去“传道、授业、解惑”,只需要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一桶水”就足够了,如今则远远不够了——教师必须为了使学生获得“无穷水”,而设法教给学生开启“源头活水”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引领为主导,以任务驱动为解决途径。它主要分为三个操作流程,即:课前,教师“导”与学生“学”;课中,教师“引”与学生“探”;课后,教师“领”与学生“悟”。该模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善于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会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这个“支点”是什么呢?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它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合作探究的课堂让给了学生,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做主”。  相似文献   

17.
国家教育部对北京市宣武区7所普通中学进行了调查,在2511名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有571人;对扬州市14所中学的1365名初中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有“厌学”学生268人。“厌学”学生在各地区都达到了20%以上,至于存在各种“厌学”情绪,但还没有成为“厌学”学生的人数则更多。一、学生“厌学”的成因前不久,我在本校也搞了一次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点:1.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厌学”与“厌师”有关调查发现,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某老师,就喜欢该学科的现象,这说明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调查中,学生们认为…  相似文献   

18.
“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以知识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心中无人” ,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学生与社会的对话机会 ,排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发展 ,这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 ,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没有对话 ,也就没有人的发展。新课程语文教学需从哪几方面帮助学生开展“对话”…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然而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们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还有的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如果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表面上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实际却阻断了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其实,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2007,(1)
从小看大初学英语时,学生们往往将英文单词的读法注上“汉语拼音”。对ENGLISH一词,学生甲标以“阴沟里洗”,学生乙标以“应给利息”,学生丙标以“因果关系”,学生丁标以“硬改历史”。若干年后,甲成了卖菜的小贩,乙成了银行职员,丙成了哲学教授,最有“发展”的要算是丁了,这小子跑到了日本当了政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