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木"字对中国会计词语的贡献有近252个,"木"字是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5种要素之一,在宇宙运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生相克,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物质体系。在"管理会计"学科中,与五行学说相对应的核心内容有成本性态和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本量利分析和保本点分析、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全面预算5个要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易经"假象喻意"的角度,阐述了五行之中"木"的类属,然后从八卦和五行的关系上,指出"巽"卦代表木的意象,并且告诫所有君子都应该守持正道,向木所代表的生发的特性一样,不断向上,泰然前行。  相似文献   

5.
"五行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之一, "五色"观是五行学说的引申与发展,成于周,发展到汉代已具雏形,并在理论和色彩的实践经验方面得以发扬."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色彩已经转换成思维的认知符号和图式,是一种对内视心象的文化反思.传统色彩观历经发展又延伸出了更丰富的含义,为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人创立五行理论,俗称金、木、水、火、土,按相生关系来说是木、火、土、金、水,按相克关系来说是木、土、水、火、金。五行理论运用于自然界、人体、人类社会,其解释并非科学,但却有正确性。五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一、以习字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1.通过"临池",探究汉字的书写规律。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利用"法帖",观察、比较找出汉字的结字规律,做到反复推敲,从而去领悟、归类。例如,教同偏旁的字:"榆、焚、杏、李、梁"时,学生反复比较这几个字后,发现都是"木"字旁,但"木"的位置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时,"捺"变成"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洪范》“五行”、“思孟五行”和“五德终始”三种“五行”学说,对经学史上围绕“五行”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整个论述意在关注不同的思想形态及其意义,不涉及学术史方面的具体考证,因此本文不是严格意义的经学史论文,而是一篇哲学史或思想史论文.  相似文献   

10.
现存文献中,《春秋繁露》第一次详尽阐述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位次、相互关系及其推演的逻辑与过程。五行的排列并不是任意随便的,木是五行之始,水为五行之终结,土则是五行之核心,这是一种"天次之序"。五行之间,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排列,渐次而生,顺位而成,同时,间隙相胜,隔位而尅。五行的相生、相胜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法则,遵从这一法则与否,便形成五行之顺与逆,大量的自然现象、政事历史已经证验了顺逆五行的不同结果。五行也会通过紊乱、无序的变异征兆来反映天意、天志。但自然现象的变异,原因又并不在天,而完全在于人,是政事的失策、治理的不当、伦常的无序所造成的。土在五行之中,虽不名一方,也不占一时,但的确能够统摄、领导五行世界里所有一切。董仲舒五行学说的根本目的是要论证现实伦常的合理性。五行可以与貌、言、视、听、心之五事,与春、夏、秋、冬之四时相对应。五行与五事、哲学与现实之间互因互果,双向连动,循环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