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经济管理类     
《全国新书目》2010,(13):10-10
榜中评 “打工皇帝”唐骏在新作《唐骏:我的商业逻辑》中强调了建立一种自己独特商业思维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企业最伟大的任务.就是时常能冲破陈规条文.创立其属于自己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10年前以我国第一起新闻记者被判犯诽谤罪为开端的一系列“新闻官司”,被新闻界称为“告记者热”。从我国法制建设的背景看,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1982年的《宪法》是建国以来四部宪法中最进步的一部宪法,它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有两大突破:在民主权利方面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即《宪法》第四十一条:在人身权利方面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侮辱、诽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份,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里森姆的新作《华尔街律师》一问世,便名列纽约《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榜榜首。这位风靡欧美大陆、以法律小说著称的“故事大王”在美国文坛驰骋还不到十年时间,然而他的作品却征服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每一部小说问世都引起巨大轰动。以1994年为例,他的新旧作品共有4部上了畅销榜。一贯以保守严肃著称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发表专栏文章说:“上飞机的乘客人手一卷格里森姆的小说,仿佛这成了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规定。”《今日美国》报道说,1993年夏天被采访的高级经管人员中,有一半以上都在读格里森姆的小说,他的读者群的年龄从10岁一直到96岁。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起有影响的“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诽谤案”至今已逾十年。其后,包括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所谓“‘新闻官司’高潮”在内,全国“新闻官司”案件已逾千件。十年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带来的强烈震荡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人们则反映平静,心态基本适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些简单的回顾。“新闻官司”:向阶级斗争工具告别曾经有人认为,“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特别是舆论监督起了阻碍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事实表明,“新闻官司”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正面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6.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7.
10年前,被人喻为现代中国官场里程碑小说的《国画》一经面世,迅即风靡全国,我省青年作家王跃文也因此声名鹊起,被时人誉为“官场小说第一人”。10年后,王跃文被媒体称为“蛰伏十年磨一剑”的新作、长篇官场小说《苍黄》出版,却陡起波澜,引来官司缠身,被判赔167万元,受到非议。这起官司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29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公开审理的一桩名誉权官司。法庭上,一边是被报告文学《削发为尼谁之罪》称为“色狼”的原告——身着警服的山西大学派出所所长郝运和斯斯文文的山西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张顺清;另一边是5年前以报告文学《削发为尼谁之罪》而轰动全国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长王颖以及《文艺窗》杂志、《中国妇女》杂志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9.
《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好书榜今年上半年“十大好书”近日揭晓,记者将其与同期的图书销售榜作了比较,发现这份由书评人、媒体人主导的榜单与各大书城、网络书城的图书热卖榜差异很大。交集仅限《百年孤独》一本,  相似文献   

10.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①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dE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  相似文献   

11.
王煜 《出版参考》2014,(5):11-12
50年前,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在书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两起名人涉讼的“新闻官司”。“游案”即游本昌诉名誉权受侵害案;“刘案”即刘晓庆诉名誉权受侵害案。两案都以调解结案,是近年来“新闻官司”中令人高兴的结局。“游案”,本刊去年第3期已作了介绍。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登了一篇文章,指责“一个靠济公抬高身价的演员”“漫天开价”,“信奉‘孔方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要传递形象,还要融入作者的思考,用‘情感’触动快门。”谈起新闻摄影,《武汉晚报》记者邱焰颇有感触。9年前,邱焰拒绝了某农药厂上万元的“好处”,硬是将伪劣农药坑害棉农的照片发给了全国各大报纸,帮助受害农民打赢了130多万元的官司。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出生的邱焰,体味了“文革”的种种祸害,他的学生时代是在农场度过的,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长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叶艳宁 《青年记者》2017,(29):77-78
在鲁剧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连冠”,即从1982年开始,《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的电视剧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对当时山东电视剧制作的极大肯定,也使整个山东电视产业内部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提高,鲁剧创作开始步人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二个历史节点是在2000年前后,以《大法官》《大染坊》等为代表的鲁剧作品,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辟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开辟了鲁剧创作史上年代剧、史诗剧的先河;第三个节点是在2014年前后,以《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这些作品改变了原来鲁剧创作的主旋律特色,在作品的呈现上更加注重时尚感的营造,投放市场以后,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萌发给中国有钱人排名的想法时.他还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驻上海的一名雇员。在“硅谷”“创业”这些迷人的字眼风行的年代.年轻的会计师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10年后。声称“排榜是为了给中国年轻人树立商业偶像”的前安达信会计师.反而自己成为了创业的典范。 时至今日,胡润的事业蒸燕日上.有评论认为他“俨然一副中国经济专家的模样”;而他自已说:我看不懂中国富豪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上期发表了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一文之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认为是近年来见诸档案报刊中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章。作者以记者职业敏感性、学者文笔的严谨性详细披露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作者陆键东因利用档案引发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这起官司深刻的理性思索。同时,文章通过这场官司也提出诸多值得档案界同行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认识《档案法》中关于档案公布的所有权?如何界定档案开放利用与公布的关系?如何界定在利用档案中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等等。提出了一个既是档案立法部门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前不久,本刊为此特邀在京法学界、档案界、新闻界的几位著名专家、资深记者一起座谈,同时也约请几位外省市的档案界同仁笔谈,共同就这一话题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正当本文发稿之际,我们与在广州市文化局工作的陆键东取得了联系。当得知我们在讨论这场官司带来的思考时,他十分感动。没想到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档案界、法学界、新闻界的朋友们仍然关注这起官司,并表示有机会他也想谈谈这场官司败诉后的思考,诉诉自己的“苦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要说一件《工人日报》碰上的“新闻官司”:1995年初,《工人日报》和《中国保险报》报道了江苏淮阴淮海大酒店职工对店方不公待遇的抗议,由此入手,又涉及该店假合资、国有资产被侵吞流失等问题。该店法人代表王中下状告两报侵害酒店名誉权。本案审理期间,报上揭露的问题引起了检察机关的重视,经侦查,查明王中下和他的同伙有重大经济犯罪嫌疑,予以逮捕。事实证明,两报的新闻批评完全正确,根本不存在什么名誉侵权,这场“新闻官司”当  相似文献   

19.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案例实录与剖析 “偷一罚十”惹官司。河南某市新华书店于2000年的一天,发现一读者将书藏在衣内欲带出书店,经询问,此人对偷书的事实供认不讳,并承认在前两天还偷了该书店两本书,三本书合计码洋68元,表示愿意按该店“偷一罚十”的告示标准受罚,随即写出检讨,交了700元罚款了事。不几日,他一纸诉状,将书店告上法庭,其理由是:一、“偷一罚十”的告示与法相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中规定:“经营者不得以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南阳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官司,一位“厅局级干部”状告一家周报的记者,厅局级干部退庭的时候,法警为之开路,用皮带驱散围观的人群,被告的记者则由法院院长,宣传部副部长限令他承认报道全部失实,向原告赔礼道歉,只有这样,才可对他继续使用。这件官司的结果如何?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想得出来的。上海《新民晚报》有一位读者,看到判决之后,心脏病发作,送入医院抢救,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