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全球化传播格局和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背景中,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力关系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效果。纪录片创作的影像思维体现为以长镜头为主进行忠实记录,以真人扮演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景再现,以及通过视觉造型实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2.
《故宫》“情景再现”叙事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一些原本与纪录片创作无缘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情景再现"就是其中之一。大型纪录片《故宫》对"情景再现"叙事方式的应用,以及其对历史体裁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更是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是以真实历史和现实为创作素材,用镜头语言来叙述的客观影像表达方式。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用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而今天的纪录片,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使其在视觉呈现上更加立体、直观、震撼。本文就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所起到的效果、如何应用以及应用时需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CG技术作为一种特效制作技术,其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其应用形态多元,但在功能形态上,主要体现在创造视觉奇观与复现现实两个维度上.而在制作层面,CG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影视制作的流程、影视演员的表演、影视视听语言乃至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对于及时性影像创作的电视纪录片来说,色彩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色彩增加了电视纪录片的视觉美感,赋予电视纪录片更多象征性内涵,同时对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和节奏起了整体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浩  李文英 《今传媒》2023,(5):48-51
纪录片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影像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4K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它的应用革新了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品质,为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让观众成为观影视角的自主控制者和参与者,提高了观众的主体意识。“纪实美学精神”是本文的“落幅”,在今天的技术浪潮之下,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技术至上”现象,纪录片人要进一步发扬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纪实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电视产业发展迅速,各种纪录片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求对纪录片创作的技术进行改进,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引入到纪录片创作之中,本文就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拍摄与体验的视觉技术,使VR影片逐步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段.纪录片自始都在追求"记录真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VR纪录片在内容、拍摄手法以及创作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现下VR技术及VR纪录片的相关资料及文献查阅,中外VR纪录片的比较分析,概括了VR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真实描绘小人物的命运与身份认同,反映台湾后殖民语境下对于"我是谁"的身份政治追忆的纪录片,凭借影像的视觉论证力和深层情感,成就了台湾纪录片走向内容百花齐放、创作形式繁复多样的黄金十年。由于影像风格存在很明显的跨界特征,并采用了剧情片的概念和创作手法,因此也模糊了经典电影美学中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固  相似文献   

10.
历史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以故事的戏剧化讲述为主要形式,将角色扮演发挥到极致,将手持摄影、高速剪辑、CG奇观等电影化手法引入纪录片创作,在偷窥视点、两极镜头、碎片化剪辑等方面进行了超常规的探索性实践,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影像风格,创造出新颖生动且激动人心的观赏效果,这对于在艺术与市场双重纠结中艰难前行的中国纪录片来说无疑具有某种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游丁琳 《东南传播》2016,(7):134-136
在电视手段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关于纪录片的定义已经几经修改。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定义纪录片,一部好的吸引人的纪录片,不仅仅要有精彩的故事、富有表现力的主人公、独具风格的解说词,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语言。画面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本文将通过作者在参与纪录片《中国梦·福建故事》创作中的实践经历,来分析如何更好地运用画面语言讲好电视故事。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故事化的趋势和成因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只能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故事性无关。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讲故事"的观念,于是,千篇一律的慢节奏、没有多少信息量的长镜头、自然主义的消极刻板的原生态记录……这些都导致我国的纪录片越拍越乏味,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纪录片成了让人视觉疲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挑战着纪录片的传统观念。但一些纪录片成功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已经被观众和业界逐渐接受和认可。特别在一些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创作者用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场景,弥补了原始影像资料不足的缺憾,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增强了叙述的对应性,开创了纪录片创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赵志洋 《今传媒》2016,(8):117-118
国产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沉寂,在近几年迎来了复苏并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随着创作时代的更迭,纪录片在文本创作上发生了嬗变:受到创作技术、社会文化、观众偏好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逐渐契合市场的需要,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国产纪录片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变革。纪录片文本主要包含的影像文本和文学文本,由于这两者的相辅关系也决定了在嬗变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纪录片创作、鉴赏过程中的重要审美元素。本文从听觉与视觉、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上分析纪录片中音乐的应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声、画两者相铺相成、交相辉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六百年间,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视觉呈现,不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主流媒体彰显时代担当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紫禁城》为例,探析新时代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价值呈现和创作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孙振虎 《现代传播》2007,(3):146-148
虽然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一直比较单一。这一方面缘于纪录片创作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比较苛刻,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宣传方针、创作思想、经营思路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欠缺造成的。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力量也逐渐显现出百花齐放的争鸣态势。创作力量的多样化更加有利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纪录片各种制作力量的扶植和整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主流媒体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核心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国主要影视机构库存的新闻电影纪录片超过0.5万部,历史影…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部分观点,就纪录片符号形成中的扭曲、编码过程中的时空差异与代码尺度以及指称上存在的模糊性等方面,对纪录片视觉内涵加以解构,阐述记录片创作中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和虚构性.  相似文献   

19.
特效,指特殊的效果,当前有很多无法直接拍摄的画面都会使用数字特效来完成。随着现如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影视拍摄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特效已经成为了表达电影或是电视剧的一种元素,或是一种视听语言。数字技术与纪录片的创作有效结合,可以使纪录片自身所含有的视觉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还能够使纪录片的创作表现手法得到丰富。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使虚拟现实以及影视特效等先进化的创作手段应用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这一问题成为目前需要着重考虑的并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针对纪录片的创作中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并简述数字技术应用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纪录片概念很大,包容甚广,什么类别的专题片都可被接纳。只要是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视觉化强且有一定思想容量的电视片与专题片都可以被纳入纪录片的范畴;狭义的纪录片却特指用纪录片的手法与理念去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