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蕴 《新闻实践》2011,(4):41-42
网络时代,新闻采访还要不要到现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采访要到现场”这一经典操作理念产生疑问,因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充斥着各种信息,他们认为只需对网络信息剪剪贴贴便可成稿。果真是这样吗?本刊约请5位记者撰写采访体会,他们用鲜明的事实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3.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  相似文献   

4.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强调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并不是新闻纯属政治宣传.如果将自认为正确的思想观点如穿靴戴帽一样强加到新闻的事实中去,必然产生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如去年全国上下揭批法轮功的危害时,某市有一记者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死亡,说成是修炼法轮功所致,在当地产生了负面影响.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宣传工作不可动摇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记者现场出镜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能够让观众感染现场气氛,进而对新闻产生兴趣,并最充分地体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环境信息。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的媒体出镜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出镜记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本文分析了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提出了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把关人"理论,表明新闻在"媒介的门口"有着被选中或被抛弃的命运.其实,在记者采写中,把关行为就已经发生了.记者收集新闻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新闻事实的过程.通过几次过滤,媒体把能够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事实信息输入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8.
一位作家这么说:史学家留下了历史的躯壳,而文学家应当留下历史的灵魂。 那么记者呢?难道历史允许记者缺席? 不,记者留下的是历史的血肉。 事实,真实的事实,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元素。记者发现和传播事实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记者可以有史学家的理智,可以有文学家的激情,那么历史便在记者的笔下丰富完整了。法拉奇有过一部专著,就叫做《采访历史》,它的历史价值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即使是对方愿意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也总是遮遮掩掩,很难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而通过隐性采访,记者往往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性”。这是由隐性采访的不公开性决定的。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就不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心理压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许多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当他们一旦拿起笔来面对稿纸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写好一条导语并不那么容易,或者当他们将自己写的导语同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写出的优秀导语进行比较时,才发现一字一词的运用是见真功夫的。那么,写好导语究竟难在哪里?首先难在事实的选择上。记者从现场采访了解了那么多的事实充塞在脑子里,而真正值得写入导语的只能  相似文献   

11.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7):28-29,31
发现新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基本功,也是记者之间差距最大的一项基本功。有的记者成天为找不到新闻而发愁,有的记者却每天为发现的新闻线索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主要的还不是对突发事件等显性新闻的发现能力(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显露于事实的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出),而主要体现在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事实或现象中发现新闻的能力,这就是隐性新闻的发现能力(隐性新闻的新闻价值隐藏于事实的内部,需要借助记者的思考来判断)。司空见惯是记者遇见最多的事实或现象,也是记者发现新闻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评论《这个记者节,不写假新闻》说,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记者的责任是报道事实和揭露真相,他们应该有拒绝说假话、拒绝写假新闻、拒绝传播虚假消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品是新闻记者水平的体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尽管新闻事实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但记者的主观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记者认识水平不高,主题开拓肤浅,角度不新,写得呆板,就是有再好的事实也难以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对记者的要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但是,占据  相似文献   

14.
县级报纸多为周报,在新闻时效上一般都比较差。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是一则消息,日报在当日或第二天就见了报,而县报却要在一周后见报。这说明,县报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某种角度来说,应尽量少写少登时效性太强的稿件,而应将记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多写时效比较长,思想内涵深,认识价值高,指导意义大的调查研究型稿件上来。因此对一个县报来说,除了应有新闻型记者、文艺型记者以外,还应花大力气多培养研究型记者。所谓研究型记者,即他们不满足于“纯事实”的报道,而致力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宣扬好人好事供人效法,而致力于寻找这种好人好事产生的环境,并探索创造这种环境的办法:不满足于揭露问题,而致力于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其稿件常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折射出强烈的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指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的材料,是新闻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环境。新闻背景也是事实,但不属新闻事实本身,它只是用来说明和烘托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用得恰到好处,可以阐明新闻主题,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与起因,揭示实质,使受众全面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可衬托、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使受众获得深刻的印象,可以巧妙地表明记者的立场、观点,代替作者议论,使新闻价值“增值”;还可丰富新闻内容,使之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假新闻,倒不是假在所叙述的局部事实上,而是假在局部与全局事实的关系上,即事实背景的虚假。这种报道有意无意地对读者产生误导,有时甚至可以使读者得出与真相截然相反的结论来。由于此类报道常出于记者或通讯员的耳闻目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言之凿凿,加之对宣传口径的特别“适应”,别说一般读者不易产生怀疑,就是信息灵通的编辑部有时也以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认识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事实这个哲学命题缺乏足够的把握,不仅新闻界理论认识达不到深度,而且报道实践也可能出现一些荒谬的观点。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把经验事实误认为客观事实,新闻的概念容易走向“唯心化”。既然事实具有真实的刚性,那么记者在发现事实过程中,首先要将“假事实”摒弃在报道之外。可是,现在广泛吹捧的“新闻策划”这玩艺儿,就把那些没有、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设计出来,实施种种“假事件”的谋略。新闻辩证法的认识论,导引记者进入事实的内在网络,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具备解构事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情感     
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真实。它是决定一篇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基础,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记者和通讯员,具有社会性,他们存在着社会心理状态。由于其生活阅历、政治倾向,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因而对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和确定报道角度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则是新闻情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情感的经典定义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闻情感,则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它是记者、通讯员个性心理和受众社会心理的统一。新闻中的情感是由新闻事实诱引而产生的,记者、通讯员在…  相似文献   

20.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