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6月6日是第21届"全国爱眼日"。近视已经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的重要眼病之一,目前我国中学生近视发病率已超过60%,近视人数达到上千万。眼睛是视觉器官,它接受光的利激,使机体能够感知到客观物体的形象、颜色和运动。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由于眼球的透明间质把外来光线曲折成像在视网膜上之故。视网膜能感受光线的刺激,是因为其含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光的作用下,感光细胞内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通过这些化学变化能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引起神经冲动传导到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  相似文献   

2.
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人和动物都长着两只眼睛,这是因为用两只眼睛观察到的世界是立体的,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和精细。成年人的双眼大约相隔6.5厘米,观察物体(如一本竖立着的书)时,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左眼看到书的封底,右眼看到封面。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左右两面的印象合起来人就得到对这本书的立体感觉了。引起这种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用两只眼睛同时观察一个物体时物体上每一点对两只眼睛都有一个张角。物体离双眼越近,其上每一点对双眼的张角越大,视差位移也越大。正是这种视差位…  相似文献   

3.
眼睛在说谎     
《百科知识》2007,(8S):I0001-I0004
视错觉,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就产生了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所以,有时候当你在相信“眼见为实”的时候,眼睛其实在欺骗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用我们知觉到的世界来等同于真实的世界,那可真是盲目而愚昧的自大啊!  相似文献   

4.
以用户情感为线索的图像检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崑  赖茂生 《情报科学》2006,24(9):1395-1399
图像的分析、组织与检索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图像不仅反映了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还具有一定的视觉感染效果,常能激发人们产生某种印象、感觉,甚至是情绪、情感。以用户情感为线索的图像检索研究,目的在于令检索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用户心理感觉上对图像检索的要求,令检索结果更接近于用户的情感需求。本文介绍了以用户情感为线索检索图像的产生背景,实现原理、检索流程、检索系统的一般架构,以及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展望了其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三维成像技术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大众科技》2004,(11):21-22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能很自然地产生立体感,是由于人的两眼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人眼的这一生理功能被充分的运用到立体成像与显示技术中.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的眼睛看物体时就像一台照相机:底片就是视网膜,而良好的视力就意味着无论是看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都能够在视网膜上投出清晰的图像;而角膜和晶状体充当了变焦镜头的角色。晶状体是一块柔软的透明不规则凸透镜,可以借由周围的睫状肌肉拉紧或者放松。当人们到老年时,晶状体将会慢慢变硬,睫状肌将不再能够充分调整晶状体的结构,从而让我们的眼睛逐渐丧失改变焦距的功能,最终从变焦镜头变成定焦镜头——老花眼。随着科  相似文献   

7.
<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眯眼看东西会改变眼球形状,但真正的答案却并非如此。眼睛就如同相机,其模糊程度大部分取决于眼睛捕捉和处理光的方式。眼睛的晶状体会将经过它的光子聚焦到视网膜后面的一个焦点上。为了看清或远或近的物体,晶状体就会发生改变。然  相似文献   

8.
传统视觉测量方法在夜间环境下,存在误差因素繁多、对比度差、结构相似性差等缺陷,无法准确识别人行道中的行人目标,提出了考虑夜间视觉图像误差的人行道识别方法,塑造目标模型更新机制,根据目标颜色直方图相似度和形状变化信息运算目标变化程度,及时更新夜间人行道上行人目标模型,利用夜间视觉图像误差达到识别目的,将待识别行人图像当成期望图像,对同类运动物体进行注视跟踪,确保实时采样图像收敛于期望图像,由图像反馈以及物体运动自适应补偿构成控制律,完成夜间环境下行人目标的准确识别。仿真实验说明,所提方法可对夜间环境下人行道中行人目标进行准确识别,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施坚 《百科知识》2009,(24):24-25
当光照射在物体上,也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力,就像风吹动帆一样。光对被照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压力叫光压,也被称为辐射压强。根据量子理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是一种电磁波,又是一种粒子,即光子。光子没有静态质量,但有动量。当光子撞击到光滑的平面上时,可以像从墙上反弹回来的乒乓球一样改变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08,(4):9-10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科技研究所的专家近期研制出一种人工视觉装置,可将视觉信号传达到盲人和视觉障碍者的大脑中。据当地媒体报道,这种装置所用的一副太阳镜上装有扫描摄像机和一个电子装置,可将眼前的物体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而先前借助微创手术植入眼睛玻璃体的电极可依据这些数字信号刺激视觉神经,当由此产生的视觉神经信号抵达脑部时,患者就能重新“看”到图像了。  相似文献   

11.
所谓黑色,其实是指物体反射的光很少很少,于是我们的眼睛感觉物体是黑的,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制造出了目前地球上最黑的材料,这种材料对光的吸收达到99.9%。  相似文献   

12.
不论我们喜不喜欢眼前的物体,眼睛永远用同一种方式采集信息:视网膜上的细胞捕捉光子,将其中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还原为画面。如果物体太小,反射的光子过少,肉眼就无法看清它的结构。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显微技术来观察了。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11,(22):2+71-F0002,F0003
下面这组图片是利用4D超声波成像系统拍摄的,"4D"是"四维"的缩写,与人们所熟知的三维相比。多了时间这个向量。超声波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反射而成像的原理,4D超声波技术能够显示未出生的胎儿的即时动态活动图像,从而判断胎儿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4.
你知道吗?     
正为什么机器人能看见东西?机器人并不具有生命,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们事先编排好的程序指令下进行的。我们一般说机器人可以看见东西,是因为人们为它安装了模仿人视觉器官的"视觉系统"。它的眼睛就是一台小型摄像机,实际上是由电脑系统来控制的。机器人看东西,先让摄像机把物体拍摄下来,再将图像转变成电信号传送给电脑,由电脑对之进行识别,然后做  相似文献   

15.
云帆 《百科知识》2008,(2):19-21
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八成是来自视觉。如果形容什么东西最珍贵,总是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它。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VE)中虚拟视觉的实现方法大多采用基于信息表的查询,一般对静态物体的检测采用包围盒的办法。信息表的查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理速度,但是违背了视觉的工作原理。基于包围球的方法比包围盒方法精确,Mesh方法对动态物体轮廓的获取不但遵循了生物仿生学原理,而且也在信息处理速度和仿真度上折中得到了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双子 《百科知识》2023,(30):51-52
<正>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绑定近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很多心理活动涉及复杂对象各种特征的绑定,在工作记忆中保持特征绑定是心理加工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认知实验中,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对认知过程会造成限制。视觉工作记忆允许我们在脑海中保留一幅图像,几秒钟后,它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作为人类,我们一眼就能认出一个物体,但更多的信息我们却无法通过视觉工作进行熟记,且信息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主要因为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需要我们将所视物体记住并转移到长期记忆中,这必须进行存储和特征绑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眼睛的焦度要在一定范围进行调节,它主要通过睫状肌收缩改变晶状体的曲率半径来完成。利用凹、凸透镜及光具座,根据两透镜之间距离相对变化时,整个系统可得出各种不同的球面焦度(即屈光度)这一原理,以此来测量眼睛的屈光度。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之于眼睛,就像大脑之于身体。而视网膜一旦发生疾病,它的治疗也像许多大脑疾病一样几乎令医生束手无策。"眼科领域最难的就是视网膜疾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钱江特聘教授金子兵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从2002年赴日本留学时算起,金子兵"钻"入视网膜领域的研究已有11个年头。金子兵对两个日期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是他出国留学的日子——2002年11月3日;一个是他回到国内正式开展工作的时间——2011年1月3日。"简单"的学习经历金子兵将他的学习经历用三个字来概括:"很简单。大学毕业后留校,  相似文献   

20.
<正>视觉作为最重要的感官之一,是人类获取、存储、分析外界个体信息的主要方式。计算机视觉则是一种对生物视觉系统的模拟,通过照相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对目标物体的数字信号进行获取和处理。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方向,其研究领域涉及目标物体跟踪、识别;图像匹配与融合;图像内容的视觉问答;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下,对真实世界中某些目标或场景的三维建模研究,逐渐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计算机视觉中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