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建华 《中学文科》2000,(12):39-40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1.比较法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从概念上进行区分。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这是从范围、对象上进行区分的。生产力属经济基础范畴,生产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从地位、特征角度进行区分。2.修辞法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可…  相似文献   

3.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第一章)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并且发生作用的规律。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改革实践一再说明,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传统原理。它的根本性缺陷,就是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和规定有片面性,由此而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机制,将其简单化了。具体来说,只承认客体生产力——生产工具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未能同时认识主体生产力——劳动者(包括管理者与间接生产者)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实际上,作为物质生产力因素之一的主体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也在起着决定作用,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两因素决定论”取代传统的“一因素决定论”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5.
一、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①生产资料占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导言1 重点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力经济规律2 重点问题(1)物质资料生产。(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应当区分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两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导言1 重点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力经济规律2 重点问题(1)物质资料生产。(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导言 1 重点名词 物质资料生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劳动力 经济规律 2 重点问题 (1)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导言重点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力经济规律重点问题(1)物质资料生产。(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导言 重点名词 物质资料生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劳动力 经济规律 重点问题 (1)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生产力发展有其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有意义的。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生产力发展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牛产关系的推动与制约,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但另一方而,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在矛盾。因为社会生产本身包括着多种、多层次的关系,从而有着多层次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生产的第一层次的矛盾,它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制约,表现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内部矛盾是社会生产第二层次的矛盾,它  相似文献   

13.
导 言1 重点名词 物质资料生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劳动力 经济规律2 重点问题 (1)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职工素质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候所发生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中,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发展生产力。一个企业要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一、单选题 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 A.生产工具E劳动者c生产力D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 A.生产关系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 3在下列现象的排列中,符合历史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私有制—生产力发展—阶级—国家B.私有制—生产力发展—国家—阶级 C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D.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们根据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的理论,往往单纯地用生产力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社会革命的客观条件,认为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社会革命也应该首先发生,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社会革命则应该晚些。他们循此理论分析中国的社会革命便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甚至认为中国当时根本不应搞社会主义革命。得出如上的结论,是与他们(个别别有用心的人除外)不能正确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据有关。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17.
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2)________.  相似文献   

18.
借鉴学术界有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种种认识,研读革命导师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典论述,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现实,认为生产力不是自发决定生产关系,也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首先通过参与生产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决定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再通过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改革实践一再说明,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传统原理.它的根本性缺陷,就是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和规定有片面性,由此而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机制,将其简单化了.具体来说,只承认客体生产力——生产工具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未能同时认识主体生产力——劳动者(包括管理者与间接生产者)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实际上,作为物质生产力因素之一的主体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也在起着决定作用,而且有着更为重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内在矛盾中去寻找。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已是生产知识和人才。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内涵是:生产力包括教育生产资料、教育生产对象和教育工作者,教师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属于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教育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关系、人们在教育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其中教师对作为教育生产资料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的占有制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它决定了高等教育领域中人们的其他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遵循教育生产力决定教育生产关系、教育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教育生产力的规律,其特征是:一、教育生产者与教育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二、办学主体多元化与办学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三、教师治教与学生治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