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鸡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最火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同时也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一把。这把"火"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潮,更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当下古诗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上师大教授王荣生表示,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孔子"诗教观"的再思考。孔子日:"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即《诗经》,《诗》教逐步演变成现在广义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堪称"诗教"国家,有着飞扬的"诗教"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引领了中华文明伟大的诗教,我们民族从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但自五四以来,诗教传统日渐式微,造成了民族文化的萎顿,如今我们必须也必然地呼唤诗教传统的回归,从教育入手,让诗教带领我们的文明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诗教",以诗感人,以诗化人.他的"诗教"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诗教"是文科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与理科老师"无缘".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的数学教师们不信这个邪,用行动解答了这个"无缘"难题.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古诗文,将数学问题化为美妙的诗意,展示数学与诗文的联系,把理性抽象的数学直观形象化,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深度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飘溢人文诗香.我们的实践与感悟是:①情境引入,"引"得诗词来,与诗共舞,人文诗意飘课堂;②数学建模,"入"得诗词里,与诗共舞,人文诗趣溢课堂;③数学思想,"用"得诗词去,与诗共舞,人文诗香满课堂;④数学解题,"融"得诗词中,与诗共舞,人文诗情充课堂.  相似文献   

4.
<正>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用于抒情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实际看,还存在着公式化、程式化的弊端,难以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及道德情操,无法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以诗解诗"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  相似文献   

5.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出发,着眼于强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用"游诗""唱诗""评诗""改诗"五种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探索,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另外,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类列举了较多古诗词教学实例进行说明,力求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8.
李瑛 《教师》2010,(3):36-37
新课改后,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少语文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学生领悟其独特魅力和绚丽光彩。我在近两年“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中,觉得用“一诗四读”法教学古诗词效果显著。下面就以《春望》这首诗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脱离诗境、忽视诗人、无视诗情而就诗讲诗的场景。很多教师往往只停滞在通过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将它说明白这样的层面,充满活力的诗词就这样在教师的解说中逐字逐句地化作了枯涩的文字符号。这种单纯地为解诗而解诗的做法,只会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笔者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诗品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还原古诗词的本来面目,追溯古诗词的孕育过程,走近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写作…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从古诗词中体会诗人的思想与写作时的意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境,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意境中。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从"了解历史背景,置身意境""细细品读诗词,感悟意境""善于寻找诗眼,把握意境""发挥学生想象,走进意境"以及"积极营造氛围,深悟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让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加强诗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诗词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诗教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绩。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交流诗教工作经验,推动诗教工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向前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诗教工作的首要成就,是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中,在许多学校的师生员工中,开始引起了对诗教的重视。大家认识到,中华诗词是植根于民族语言民族风情、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具有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替代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中华诗词是建设精神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9):41-42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重古诗词积累,但在实际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门槛却不低,如何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熏陶?本文就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我把本册的古诗词整合到下周一块教学。只是这样,背诵的难度就增加了。如果仅凭死记硬背,学生也能背诵下来,但如何让背诵更有趣、更有效呢?第一计请君入瓮周五作文课,我宣布:"下周我们所有语文课都上活动课!"教室一片欢腾声。"这是本册教材古诗词的活动。对于古诗词,我们可以举办哪些有趣的活动呢?""背诗比赛。""默写比赛。""演唱会。""画诗比赛。""书法比赛。""表演赛。"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我和大家一起商议,最终保留了8个项目。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国内教育界对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愈加重视,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更是有着绝对的优势。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采用"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设计和反思教学工作。一.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必要性1.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品.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诗教文化引领下的古诗词大单元教学具有中国传统的概念含义和独有的实践策略。就“诗教”和“单元教学”概念辨析、大单元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的有机融合、分类实施、形式、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学尤其《诗经》学,此即流传有绪的诗教传统。"诗教"根本立足是兴发受教者的胸襟、气宇、志向也即"仁心"问题。"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破旧立新运动使得儒教首当其破,诗教更不例外。"诗"无复"经"之尊位,日渐获得全新的释读与定位。本文意在经由对"现代文学"建构过程的简要历史回溯,探索在"情性之教"的可能性实践中"文学教育"的具体旨归与功用。  相似文献   

18.
孙青 《现代教育科学》2007,(6):46-46,7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让他们懂得恩深似海和信重如山,立德成人、启智成材、励志成功,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以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为己任,以诗教进校园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恩·信"(知恩、感恩、报恩,信仰、信心、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病,主要表现为:重"释"轻"会",套路陈旧;重"授"轻"悟";重"背"轻"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缩短学生与它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近它们。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笔者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总结了实现古诗创新教学的三策略。一、巧设情境,诗趣富长兴趣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  相似文献   

20.
利用微博时效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从"收集日常教育教学灵感,帮助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扩展教师群体教研、集体备课的宽度和广度""让师生交流变得更加具有实效性"三个角度,具体阐述如何让微博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促教教师的教育反思,最终实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