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名的讽刺作家。请看关于他的一个故事:一次,果戈理请来了当时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论自己的剧本。吃过午饭后,果戈理请茹科夫斯基坐在椅子上,自己便朗读其作品来。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便打起瞌睡。不久,老诗人猛睁开眼,赶忙向果戈理道歉,解释自己年事已高,且又有午睡的习惯,控制不住。果戈理却丝毫没有责怪这位诗人,相反,他真诚地说:“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明我的剧本不成功!”于是,他便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总是严格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他邀请著名诗人、他的好友茹科夫斯基来听他朗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时间正在中午,果戈理读着、读着,不料抬头一看,茹科夫斯基紧闭两眼,竟呼噜呼噜打起瞌睡来了。果戈理忘了  相似文献   

3.
认真的作家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是一位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他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部作品,总要先念给别人听听,询问别人对作品的意见,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一天,果戈理的一位诗人朋友来看望他。果戈理很高兴地对他说:“您来的正是时候,我刚写完一部剧本,请您听一听,帮我提提意见。”诗人朋友也很高兴,俩人就坐在壁炉前,一个读,一个听。可是诗人年纪大了,听着听着,竟然垂头闭目,打起盹儿来。  相似文献   

4.
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作家,有一次他请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自己新创作的剧本。稍休息了一会儿后,果戈理就开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自己的剧本来。可是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盹来,果戈理皱了皱眉头,就停止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俄国文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应一位作家之邀。去品评他刚刚写出的一个剧本。吃过午饭,那位作家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剧作,可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发现那位作家已把剧本投进火炉,他对诗人说:“您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这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总是严格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他邀请著名诗人、他的好友茹科夫斯基来听他朗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时间正在中午,果戈理读着、读着,不料抬头一看,茹科夫斯基紧闭两  相似文献   

7.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讽刺大师。他是对鲁迅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在1907年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中高度评价了果戈理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直至在晚年还翻译了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和中篇小说《鼻子》,在自己的杂文中多次谈到果戈理及其作品,并对果戈理的讽刺艺术作了高度评价。果戈理创作和鲁迅前期小说的创作思想是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表达出来的,本文将他们的共同点——讽刺艺术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吴祖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剧本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有外来影响,如《风雨夜归人》中,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诃夫的《三姐妹》和高尔基的《在底层》中的追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捉鬼传》中剧作家不自觉地借鉴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最后,吴祖光又大胆地拓展了自己的审美视野和戏剧思维方式,借用西方荒诞剧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荒诞喜剧《嫦娥奔月》。  相似文献   

9.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10.
《果戈理短篇小说选》中语言文化空缺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些空缺传译得贴切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译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它决定着原著的命运。笔者粗浅地将其传译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外显法和内隐法,并用在校读《果戈理短篇小说选》过程中遇到的实例加以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4期刊发了朱跃生先生的《由果戈理烧剧本想到的》一。朱先生在中对一些教师的批评,对适应语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提出的四个方面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笔深受启发。但是朱先生对果戈理焚稿的肯定,笔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果戈理是鲁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鲁迅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就提到果戈理,认为他“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在以后的文章中又赞扬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赞颂他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鲁迅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果戈理的艺术技巧。 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835年问世以后,经过83年,鲁迅也发表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均以尖锐的锋芒引起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我们从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中,不但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学习鲁迅借鉴外国文学时的“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3.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08,(12):56-56
熟透了在语文课上,小刚打起了瞌睡。这时,语文老师在讲台上高声地问道:"今天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有谁能说一下鲁迅和闰土的关系?"恰好,语文老师点了小刚的名字,他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回答:"他们……他们……熟透了!"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一位中年老师讲《黔之驴》,他一读、二串、三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津津有味地讲了两堂课。学生中“用心的”就死抄、死记,“不用心的”则“以为鸿鹄将至”,窃窃私语,有的竟然打起瞌睡来了。课后,老师对我说:“文言文有嚼头,越讲越有味!”我说,“能不能少讲一点呢?”他说,“你不讲,学生不懂呀!”“能不能改一下呢?”“改什么,改来改去还不是那一套……”  相似文献   

15.
张颖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1-114
《果戈理短篇小说选》中语言文化空缺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些空缺传译得贴切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译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它决定着原著的命运。笔者粗浅地将其传译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外显法和内隐法,并用在校读《果戈理短篇小说选》过程中遇到的实例加以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撰文说,总理在与她们几个谈话时,曾表示退休后要写一篇长篇自传体小说《房》,并且还要去演戏。她在1957年2月21日写给爸爸的信中,记载了这件真实往事:在谈话中,他(周恩来)说他发奋读《家》。已读了36页了!大家都笑了。他发奋读只读了36页,他的时间太少呀!他准备先读巴金的原著,再读剧本。伯伯很爱好艺术,他看了《家》电影,说:“演三少爷的就是过去演连长的,他没有生活。我要去演觉新,也要比他演得好。”(这时七妈提出说:“让周同宇去演觉新才好呢,一定好。”)他又说:“以后我要退休了,我就去演戏,谁说总理退休不能演…  相似文献   

17.
二两种前景 M·高尔基看过了《教育诗篇》第一部手稿后,于1933年底写信给作者说:“依我看,您的诗篇写得很成功…手稿应该出版。”很快这个手稿就同高尔基的《多斯基戈耶夫与其人》在《第十七年》文艺选集上问世了。1934年5月马卡连柯回信感谢高尔基的支持和关怀。信中坦诚地说:“《诗篇》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在信中,马卡连柯还向高尔基提出问题:即第二部写、还是不写?值得不值得写?…并说:我准备的第二部的材料似乎是很丰富的,这是高尔基工学  相似文献   

18.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是经过反复修改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同样,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展作文修改,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是提高写作能  相似文献   

19.
果戈理焚稿     
果戈理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在自己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了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不是戏剧家,也算不上完全的戏剧评论家,他对《西厢记》的批评,不是更多地从对戏剧审美的角度出发,而是以读《庄子》等的方法来读《西厢》,他说:“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 (《读法之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