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可 《老年教育》2010,(4):48-48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门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目“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诸多机锋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特色风貌和发展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影响深远,追随、效法的诗人颇多.  相似文献   

7.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璧,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在其思想意蕴上,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七绝变体是其诗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继承杜甫的诗歌艺术,在七绝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突破了唐代绝句的艺术法则和风格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达三千多首,为我们留下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像一面面铜镜,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他的诗自唐以来被称为"史诗",杜甫本人也被称为一代诗宗。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风格沉郁顿挫,在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而且诗歌在选取对象、体裁方面,也是别具匠心。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0.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杜甫以特有的沉郁之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从他开始,中国诗歌逐渐表现为另一种样式,他以独特的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了解构,开启了宋学之津门.本文试图从杜甫解构盛唐之音的角度阐述其"导夫先路"之功,并从中管窥唐诗与后世诗歌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刘君英 《考试周刊》2013,(44):18-18
<正>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史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  相似文献   

17.
<正>东魏武定八年刻,正面刻造像题记,碑阴刻高王经,碑侧刻造像和题名,非常精美。此帖为于右任旧藏,钤印"于右任考藏金石",由名家题跋。正面拓片墨纸尺寸:157×65 cm  相似文献   

18.
宋代黄庭坚在诗歌方面虽与苏轼齐名,但风格尚瘦硬,实际效仿为杜甫。诗词之中浮艳之气浓厚,其中的禅趣给人以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19.
公元770年的冬季,一代诗圣杜甫长眠于漂泊的小舟之上,从此结束了四处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他与浪漫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也是古典诗歌各种体式的集大成者。当然,  相似文献   

20.
我想伟大诗人杜甫当初肯定没有想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会火到这种程度,会这么"忙",时而扛着大炮机枪,时而脚踏摩托,时而客串漫画人物,在各种场景中穿越往复,大有"明星范"。如果说,年轻人这么热衷于崇拜杜甫是因为杜甫的诗歌,是因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