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2.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3.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4.
六书是对汉字六种造字方法的归纳,包括象形、指示、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和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和宇宙。如“秦王扫六和”。六艺可以指古代的六种知识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可以指六种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义专就《诗经》而言,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囊括了《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六出雪花的别称。古人还将雪花称为“碎玉”“琼玉”“碎琼乱玉”等。六腑人体中六种脏器的合称,包括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和小肠。六部我国古代曾有“…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说“六艺”     
“六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书证:《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7.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子常被要求掌握六种基本才能,这六种才能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即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德育;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射箭技术;御:"御"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层面的领导、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礼·保氏》中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古代中国学生必须具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分别指社交礼仪和以乐达情方面的学问,即德育能力;射、驭,分别指骑射和主事方面的学问,即体育能力;书、数,分别指识字、数算方面的学问,即智育能力。虽然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多参考西方大学,但是在专业目录的繁星瀚海中,你依然会看到一些深深烙着中国印的名字,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记者一道去领略它们的"中国风采"吧。  相似文献   

1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在讲述孔子时说:“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后面又接着说:“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  相似文献   

11.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12.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13.
刘向、歆父子校书之分职,与《别录》、《七略》所分六略,除《六艺略》外,一一对应。从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旧六艺,发展为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内容的新六艺,孔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艺略》之得名,正在于对六经教化功能的强调,并体现了刘氏父子对旧王官之学的传承,以及建构郡县制帝国学术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韦石我国古代的《六经》,堪称世界最古老、使用最久的、系统人文教材。《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关于它的著者,历来一直有争论。据考,这些典籍大多起始于商、周,经过漫...  相似文献   

15.
孙颖 《现代教育》2011,(Z2):120-121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国学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相似文献   

16.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共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七百六十首。该书大多采录当世之作,从—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实际面貌,对于研究汉魏六朝语言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对该书中六个词语的词义进行考释,兼指字典词书中的瑕疵。  相似文献   

17.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别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及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今中外都把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乐”。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把“乐”看作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20.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