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乐府观受沈约影响极深。《文心雕龙·乐府》与《宋书·乐志》均感叹周乐雅正传统一去不返,俚俗之乐甚嚣尘上,体现出“嫉俗趋雅”的乐府观。在论及其它文体时两人均能做到复古与通变的统一,独于乐府只言复古,不及通变,此与历代独重乐府在政教中的作用这一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3.
春泉居士王言所撰《雍熙乐府序》,是判断《雍熙乐府》版本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前学者未能充分重视此篇序文的作者,致有讹误。今考证得:王言,字君实,号春泉居士,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今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人,活跃于正德、嘉靖年间,雅好文艺,与当时贵胄名士多有交游,现存曲作三首。据王言的交游资料可知,其官职为锦衣卫千户,惜明代《武职选簿》残缺,不足征信,未能揭橥其任职经历。今之钩沉考证,可兹匡补《全明散曲》《明清戏曲序跋纂笺》之失。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1 明朱权的《琼林雅韵》,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记录了元明之际,当北方话语音发生重大演变时,江南方言的实际语音情况,也是第一部南曲韵书。它为研究江南方言,特别是吴方言语音在近古时期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据《琼林雅韵·序》,此书是据卓氏《中州韵》改订。《中州韵》一书,据赵荫棠先生考订,原名《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叫《北腔韵类》,为元燕山人氏卓从之所撰。比较一  相似文献   

6.
清人朱乾所编的《乐府正义》是一部对乐府诗作品进行集释、点评的选集。此书见解精要,评点得当,为明清乐府评点之佳作。朱乾对于乐府诗已经有了初步的音乐与文本二重性认识,既承认声音的重要作用,又驳斥郑樵“重声不重义”,主张“正声易,虽亡而今日之声犹在,有律可凭。正义难,虽存却难求作者之志,无辙可守。”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9.
三十多年前,余冠英先生写过一篇《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对这个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归纳出八种拼凑方式,廓清了历来的穿凿附会.但遗憾的是,对乐府诗中拼凑、分割的原因,余先生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笔者以为,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大部分可以用“解”的使用去说明.不过,目前乐府诗研究中对“解”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乐府音乐中的“解”说起.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乐府"的概念专指散曲,作为文人所作散曲的雅称。但"乐府"不等于散曲,而是指具有同一体裁特征的文学样式。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曲评中指出了"乐府"与"传奇"、"俚歌"的区别,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依亦吐芳词”的优秀古典抒情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刚一柔,一阴一阳,互相交辉映衬,成为代表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同时,又由于《西洲曲》的抒情主体在艺术表现上所特有的模糊性,历代学者的训释也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因此,它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一起被称作六朝文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由此可见,该诗在中国文学上确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河流,有源有泉,所谓的“西洲远音”,是指《西洲曲》在主情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趣味上对前  相似文献   

12.
结合沈亮身世对其所存五篇文章进行考订,并有补正编年,稍定其作文之大概。《救荒议》作于元嘉十二年六月;《发冢不赴救议》作于元嘉十七年十二月后;《陈府事启》作于元嘉十八年至元嘉二十一年六月间;《陈营创城府功课》作于元嘉二十一年六月左右;《修治石签》作于沈亮为南阳太守期间,元嘉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之间。  相似文献   

13.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汉初的音乐机构。汉武帝重视并大力提倡郊祀乐、房中乐,各种民间风俗音乐等。乐府音乐更多的还是采集的各地民歌。乐府收集的民歌,大致北起匈奴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各地,东达黄河之滨,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初乐府的设置和汉武帝的改组,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15.
曹操诗歌在承继汉乐府创作精神的基础上 ,在内容方面作了许多成功的创新与改造。一方面以乐府旧题写时事 ,拓展乐府叙事领域 ,叙述重大的社会历吏事件 ,并在叙述中加入抒情成份 ;另一方面改变乐府叙事功能 ,用乐府体式专事抒情写怀。曹操以其特有的豪气与才情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即叙事博大精深 ,抒情沉郁顿挫 ,在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 ,领一代风骚。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因其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但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有多方面的价值,经得起不同角度的研究。《孔雀东南飞》除了文学价值之外,民俗学价值也颇为重要。本文将从民俗学中服饰的角度探讨《孔雀东南飞》体现的汉朝服饰的特点。并结合影视剧《孔雀东南飞》来探讨当代汉服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亦云极矣。在这里,刘勰首先概括地总结了其前人的论文之作,认为那些论文之作的总的倾向是:一片面,二狭隘。并且,特别指出,那些论文之作有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不能在论文之时,深入探究文学的本源;二是不能在论文之中,阐述先哲的教诲。因此,不能  相似文献   

18.
抽暇粗涉《辞源》修订本第一分册一过,于其中之注解及引例有可商榷者,随手记之,凡得若干条。为使“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更臻完善,不揣谫陋,谨择抄其较著者如下,以供“再作必要的订正”时参考,并愿请教。 一、释义方面 【一切】①权宜。《淮南子·泰族》:“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子《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  相似文献   

19.
上博简《兰赋》中整理者释作"栽"的字当隶作"",读作"沫",指涉植物芬芳之尽。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离骚》与《招魂》诗句中之"沫"、"沬",陈本礼以为旧讹"沫",游国恩先生认为"从未不从末"。笔者以为,游国恩等先生遽断"沫"非本字,恐有商榷余地,《离骚》与《招魂》所见诗句当以"未沫"为确。  相似文献   

20.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