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论在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语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进行国际交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当一种外来语的地位仅次于母语并在普及过程中产生文化渗透,甚至削弱地方语言、威胁到本国民族文化认同时,则意味着语言帝国主义的形成。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俄语、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演变,指出在新时期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应理智看待语言霸权,反对极端语言民族主义,利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优势推广汉语弘扬华夏文明,保持语言文化独特性,以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主要指三个方面:是否有必要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渗透,渗透什么及如何渗透。目的语文化渗透的最终目标应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又称混合语。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为了交流,人们需要学会一种通用语,洋泾浜语就这样产生了。由于洋泾浜语功能有限,不够完善,于是在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较完备的语言——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在接触与碰撞中形成的新产物,因此,语言的接触与适应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接触与适应的过程。本文将从文化适应视角来阐述语言的洋泾浜化与克里奥尔化。  相似文献   

4.
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作为语言交际的辅助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体表现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与环境语四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增强课堂管理方面起着必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适时地运用人际空间距离、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副语言、体态、客体语言、环境语,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介语和混合语的元音发音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二语习得和语言接触的发展进程,比较了过渡、越位和反转三种变化模式在二语习得和语言接触中的表现,分析了反转模式的成因,进一步证实二语习得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接触。二语习得和中介语的研究意义将由此提升。  相似文献   

6.
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密切相关。美国同行们通过中美纽带项目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如何把文化因素与语言内容揉为一体及其在课堂里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双重文化互动、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互溶及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互辅的做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词阶理论实证末昂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过考察其核心词的辅音韵尾认为,末昂语是彝语支语言中发展比较缓慢的一种,并将其序数词和时间词同周边壮语对比,发现末昂语已与壮语有过深层接触,并且处于濒危状态。同时希望语言工作者对末昂语进行记录保护,为保护语言多样性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语言的来源,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反应,是特殊的文化现象.西班牙语阅读课程是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教师通过在该课堂中渗透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西班牙语应用能力,达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文章从高校西班牙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并从文化渗透的内容、文化渗透的方...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社会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资源,其建构和理解都有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脱离语境的英语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习到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段,英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语篇体裁的真实语篇,研究语域、语篇体裁和语言选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其社会语言规则,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本研究将该社会语言观融入英语写作课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该方法的实验组的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证明了与SFL社会语言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道德文明行为,它体现了一种观念心理文化。语言生活的文明、健康程度,记录着、传递着、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香山是一个侨乡,在语言文明的建构上得天独厚,在祖国大地上比较早的形成了用方言、普通话、外语三语交际的优秀语言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与全国一样,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整个的社会文明一直在持续健康发展着,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睦景象。中山的社会文明发展可以在语言运用的变化中寻找出端倪。  相似文献   

11.
语言景观研究公共空间标牌上语言文字的呈现问题。本文运用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以汕头市商店标牌为研究对象,从"语码使用情况""用字特点""不规范现象"三方面调查了汕头市的语言景观。研究发现:1.汕头市国际化程度不高,语言景观呈现的多语现象不明显,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2.繁体字使用频率较高,商店名称多使用传统通名,缺乏创新和活力,语言景观整体呈现出古朴的文化特征;3.汕头市民众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较强,语言景观呈现出较为规整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洋泾浜语作为语言接触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在中国东北中亦不乏其表现。19世纪末,随着沙俄在东三省修筑中东铁路、强占旅大等殖民政策的推进,在中东铁路沿线陆续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俄式洋泾浜语。梳理这种俄式洋泾浜语在东北或消亡或残存之表现,分析其中的原因,论述从东北方言史中钩沉出这种语言接触特殊变异现象的意义,旨在为东北亚语言接触及都市语言规划与建设发展研究,提供个案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佳华 《考试周刊》2012,(91):89-90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是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下自由地使用该语言,即进行自由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探讨通过利用背景资料、实施跨文化渗透,利用第一课堂、强化跨文化渗透,开辟第二课堂、加强跨文化教育等方式来传播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吸收异国文化;通过指导学生注意特定的交际语景、认识文化差异,帮助学生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强化文化意识等任务型教学途径,来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道德文明行为,它体现了一种观念心理文化。语言生活的文明、健康程度,记录着、传递着、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香山是一个侨乡,在语言文明的建构上得天独厚,在祖国大地上比较早的形成了用方言、普通话、外语三语交际的优秀语言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与全国一样,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整个的社会文明一直在持续健康发展着,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睦景象。中山的社会文明发展可以在语言运用的变化中寻找出端倪。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因此接触语言常出现偏离其本体的现象,即语言的民族变体.从语言习得上来看,它是一种中介语,是不断朝向目的语发展的.但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势必会影响语言本体的健康发展.文章以接触语言的特点为基础,提出了6条规范办法,旨在规范接触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回族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化,而鲁甸县回族语言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正好反映了回族文化多元一体性的特点。这种融合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的多语混合现象,表明了回族母语的多样性,而汉语词汇的伊斯兰教化体现了回族语言与其它民族语言所具有的别同性。伊斯兰文化是鲁甸县回族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阿拉伯语是其传承和表达的基本工具,通过对云南鲁甸县回族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回族在保留和使用具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的语言的同时,又通过对汉语的改造利用或者同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语言。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知识、传递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特性的一种专门性语言。依据实践场域的不同,数学语言可分为三种基本样态:知识样态的数学学科语言、学习样态的数学教学语言、生活样态的数学化语言。三种样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数学语言的教育价值。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数学语言发展是一种内在生成机理,包括发生、运行和调节等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外在促成机理,包括环境熏陶、课堂训练与评价激励等内容。基于内外机理,从目标、行动与机制三方面,构建了小学生数学语言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堂离不开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因为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学生本身接触的机会不多,更需要课堂语言的滋养和浸润。教师要运用简练精确的指令用语,实施紧凑的课堂环节;运用自然连接的过渡语,链接教学的分裂板块;运用富有情境的描述语,裹挟学生的身心意识;运用精妙有效的提问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运用真诚激情的评价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20.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从中国语言国情出发,提高国民语言能力,首要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语言能力、方言能力和外语能力也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多语能力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交往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从国家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层面,需要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