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 ,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 ,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 ,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战略框架内形成了亚太安全战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在全球层面的结束,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美国必须重新评估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并据此制定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本文主要论述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原本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必然引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台关系不仅没有因冷战的结束而下降,反而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美国之所以在冷战后不断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根本原因之一是台湾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在冷战后美国对华关系中有着深刻的地缘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的南亚政策,从全球冷战的视角出发,采取了倚重英国的策略,希望其在南亚事务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NSC98/1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南亚政策的正式形成。美国从国家安全、市场和资源等视角出发,把南亚纳入其全球战略棋局。但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是欧洲和东亚,南亚并不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面对二战后世界主题转换,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形势,中国推进“两制”的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而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在“两制”关系上,死抱冷战思维,并利用一切手段、一切可能钳制和牵制中国,无视多样性和差异性,继续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强制推行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实用标准。  相似文献   

8.
针对冷战结束后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美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了建构服务美国经济利益的全球经贸战略。在经贸优先的外交战略指导下 ,克林顿政府以振兴美国经济为核心 ,确保了美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冷战的产物,冷战后仍是日美关系的重要基础。随着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日本已经突破自主防卫底线,进入国际安全合作领域。日美关系日益向着更加对等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发展。战略同盟关系依然是美日追求最高国家利益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争夺并控制中亚成为美国推行1世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中亚政策的嬗变,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进而给整个中亚地缘政治带来新的变局。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战略基本目标是获取全球事务的“领导权”。其对华政策的目标则是“西化”、“分化”中国 ,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防范、遏制中国 ,把中国融入以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中去。只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中美关系 ,两国关系才会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印度将“印太”概念并逐步战略化,试图为印度介入亚太事务寻找“合法性”。印度自建国后一直试图在“印太”区域实现“大国梦”,但其影响力长期局限于南亚。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逐步升级为“印太”战略。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旨在应对中国崛起,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产物。为防止中国在“印太”取得战略主导权,莫迪政府采取了军事平衡策略、对冲平衡策略和规避平衡策略。但考虑到印度的国家凝聚力、社会的分裂程度、国内经济低萎问题以及印度的“战略自主”,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呈现局部收缩与全球再平衡的特点。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或者说是战略克制的背景下,奥巴马与尼克松都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调整,力图使军事利益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重合。与尼克松对华缓和关系不同的是,奥巴马注重对华"软遏制",重视利用"国际规则"施压以维护美国的制度霸权、制约中国的崛起环境以谋求本国的经济利益。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势必会发生新的调整,从而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对此,中国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加强与美国新政府的战略沟通,引导中美大国关系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北约新战略和日美安保体制新定义是冷战后东西方安全格局中的重大事件;北约新战略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以建立以美国称霸世界为目标的单极世界战略的一部分;修改后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美国欧亚地缘战略连环套体系中的一环,是美国主导下的在亚洲的“北约”:两对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都将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从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到先发制人战略的嬗变,但其核心是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不受动摇,并试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这些战略寻求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理性。考察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以反恐防扩为目的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仍能较清晰地看到美国全球战略中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与冷战时一脉相承的政策特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仍将是美国未来较长时间内实施其全球战略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波美密切关系是“威胁平衡”和“利益平衡”的产物。对波兰而言,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外部威胁,即主要通过美国的力量平衡来自周边大国的安全威胁,实现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追随美国谋求多层面的国家利益。对于美国来说,则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的国际战略空间和行动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钳制欧、俄的战略需要。同时,波美关系也诠释了在大国主宰的国际权力政治中,中小国家有的不只是悲剧,还有机遇和喜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野心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潮流,然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目标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冷战后北约“新战略”的确立表明,美国要通过强化和扩大北约,绕过联合国,插手世界各地的安全事务,建...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