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巴尔扎克的午餐一天,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写作《人间喜剧》。一位朋友来访,看见他如此专注,不忍心打扰他,就坐在一旁默默地等着。一会儿,仆人送来了一份午餐。那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便不客气地把它吃了。又等了一会儿,巴尔扎克始终没有抬头,他就悄悄...  相似文献   

2.
名人小趣     
有一次,一位朋友去看望作家巴尔扎克。一进门,就看见这位作家倒在地板上,脸色惨白,昏昏沉沉。这位朋友惊呼道:“巴尔扎克先生不行了!”被他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的一天让我们看一看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写作生活中的一天吧。这一天就是他那千千万万个创作日的缩影。晚八时。人们早已结束一天的工作,离开了他  相似文献   

4.
据说法国文坛巨匠巴尔扎克写作时总离不开浓黑的咖啡,但到写不下去时咖啡就不管用了,所以他每逢这时就到院中的酒窖里取酒喝。巴尔扎克故居的后院有一个旁门,从那儿下去的酒窖可以直通当今的酒博物馆,这也就是为什么酒博物馆中留有巴尔扎克饮酒获取创作灵感的传说。其实真正追究起来,这个通道是巴尔扎克逃避征税人逼债的方便之门。酒博物馆建在巴黎16区中心水街的地下,离巴尔扎克故居不过几百米远,地下通道虽然串联了许多住家的酒窖,但是由于许多住家不愿意向酒博物馆出售他们的酒窖,所以酒博物馆仅开辟了实际长度近一半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巴尔扎克的朋友去看他,在门外就听到他在里面和人激烈争吵:“坏蛋!我要给你好瞧的!”那声音激愤、高昂。当这位朋友推门进去时,发现屋内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他正在对他作品中一个人物大喊,揭露那个人物的卑鄙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八一九年八月十六日,阿尔比城玛内热广场,有一个叫做路易·巴尔萨的穷苦农民因谋杀罪被推上了断头台。罪犯的兄弟贝尔纳有个儿子名叫奥诺雷·巴尔扎克,是个正在努力写作以图登上文坛的二十岁青年。这一事件对巴尔扎克说来“很不光彩”,他对人向来闭口不谈——更何况对他叔父的犯罪事实本来就缺乏充分证据。他总是把历史上的巴尔扎克·德·安德莱格家族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尽管事实并非  相似文献   

7.
法国大诗人和作家雨果写过一首《修道院所见》的诗篇。其中第十四节第十四行是这样写的: “……壁虎,浴着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巴尔扎克看了这诗以后,很不以为然。他说: “雨果先生在潮湿地方找得到壁虎,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值得送到博物馆,而博物馆还非当作新种看待不可。壁虎喜欢太阳,活在干躁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达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巴尔扎克对雨果是很钦敬的,但是,对雨果诗中不真实的细节描写的批评却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喜爱中国红茶。一次 ,巴尔扎克在招待朋友时 ,态度虔诚地端出一只雅致的堪察加木匣 ,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绣着汉字的黄绫布包。他一层一层慢慢地打开布包 ,拿出一小杯呈金黄色的优质红茶来。他神秘地介绍说 ,此茶是中国某地的特产极品 ,一年仅产数斤 ,专供大清皇帝独享 ,采摘必须在日出前 ,由一群妙龄少女精心采制加工而成 ,并一路歌舞送到皇帝御前。大清皇帝舍不得独享 ,馈赠数两给俄国沙皇 ,路上为防止劫掠 ,还派遣武装护送。好不容易到了沙皇手上 ,沙皇再分赐给诸位大臣及外国使节。而巴尔扎克则是通过驻俄使节几…  相似文献   

9.
《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人公的原型,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俄国多年驻伦敦大使的夫人达利娅·费奥多罗夫娜·利文。巴尔扎克只是在晚年,在巴黎的沙龙里,才同这位公爵夫人见过几面。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与其说是直接观察所得,毋宁说是到处都能听到的关于她的议论。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谈论她啊。但这有何妨?因为原型从来不可能是肖像,否则,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会变成某种谤文了。一般说来,原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凡是想确定安娜·卡列尼娜原型的人,结果总是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说从卡列宁身上可以猜出是那个  相似文献   

10.
随笔二题     
方向巴尔扎克自幼就喜爱文学,成年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初期的创作却以失败告终。为了维持在巴黎的生活,他决定投笔从商,去当出版家。但这个外行的出版家却受尽别人的欺骗,很快就失败了。紧接着,他又当  相似文献   

11.
她的信件     
她锁上房门,吩咐任何人别来打扰她。 屋内静极了。沉闷的天空仍不停地落着细雨,没有一丝光、一隙缝、一点点指望。壁炉里的木炭烧得正旺,炉火照亮了奢侈的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女人从自己书桌最隐秘的一个角落里拿出厚厚一摞用粗糙、结实的细绳紧紧扎住的信札,摆在屋子中央的桌子上。  相似文献   

12.
姜德明 《寻根》2001,(1):55-55
(桑松)、《马来亚的犯人》(茨威格)。1949年后,他又出版了译作《农民》(巴尔扎克)等多部。他为“明日社”的出版物写了不少广告,每篇不过百来字,又不乏学气息,可以作书话来读。如:  相似文献   

13.
诗人的墓园     
正波德莱尔的坟茔巴黎市内的公共墓地有两块,一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另一个是蒙帕纳斯公墓。前者埋藏着"女人的瑰宝"王尔德,以及文豪莫里哀、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等,后者则定格着萨特、波伏娃、杜拉以及波德莱尔他们曾经的星芒。按照王尔德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他的墓碑被雕刻成为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碑身上充满了粉丝倾注的涂鸦——口红、爱心和各类留言。有两件事与此相关且颇为有趣,一为听闻:因为崇拜王尔德而亲吻他  相似文献   

14.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15.
<正>1986年9月的一天,文学研究助理罗兰,静静地坐在伦敦图书馆他最钟爱的书桌旁,桌上躺着一本维多利亚时代大诗人艾许的藏书。这是本落满尘埃的大书,厚实的封面早已弯曲皴裂,一圈圈肮脏的白色布带缠绕在书上,末尾打了个匀称的蝴蝶结。罗兰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本自纳入图书馆后就从未有人翻阅过的书,就在他翻看之时,一沓对折起来的泛黄稿纸赫然露出,那是两封未完  相似文献   

16.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17.
领带史话     
许多人都知道大仲马写过一本烹妊书,但是几乎无人知道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教科书《十六课系领带艺术》的作者。此书包括100页的课文和40幅图。他是以巴隆·德·朗贝兹为笔名出版的。巴尔扎克在书中讲述了各种有益的建议,而且严肃地强调,人们可以通过领带来判断一个人。然而我必须说老实话,为人类发明领带的并不是法国人。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领带了。当时的古罗马军团士兵在脖子上系着一种带于,形状介于领带和围巾之间,后来人们就不用了。以后法国又恢复使用这种领带,并且官方把它视为一种时髦。拉罗斯词典给领带一词写的定义为“绕在脖子上衬衫衣领下的布带”。该词典还解释说,领带这个词的法语名称“cravatle”是由“croate”(克罗地亚人)一词派生而来的。我们还知道哪一年,甚至哪一天领带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是在1656  相似文献   

18.
比利时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生于1903年,1989年春谢世。他一生写了50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赢得“20世纪的巴尔扎克”的美誉。他的小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其中,有53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212部被改编成电视剧。他的创作态度认真勤奋,几乎总是强迫自己写作,有时一天能用打字机打出80页稿子。写作活动是他的致富源泉,为他带来大约2.5亿法郎的收入。巨额的收入把他变成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法国传记作家皮埃尔·比恩多伊斯称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许多人认为“他的财富多得惊人”。但是西默农  相似文献   

19.
由庆华 《世界文化》2008,(11):46-47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1830年创作的小说:有着强烈欲望而难以实现的青年瓦伦丹,正在绝望时,一位古董商送给他一块神奇的驴皮。这块驴皮可以使它的持有者的任何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但得用他的生命作代价。驴皮的面积象征着持有者的寿命,它将随着持有者的愿望的强度和数目的大小而收缩,而到它收缩为无形时,它的持有者生命也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儿子跑过来告诉我幼儿园里新发生的事。他在幼儿园里学会了点本事,要向我显示一番。他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不让他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个苹果。“爸爸,”他说,“我让你看看苹果里有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