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司红 《新闻世界》2012,(6):14-15
自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黄山日报社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全体采编人员踊跃参与,推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同时为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黄山日报社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走转改”活动的内涵,并建立长效制度促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化、持之以恒。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黄山日报社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一些做法,就如何深入推进“走转改”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郑勇 《新闻传播》2012,(9):182-183
"走转改"活动在全国铺开之后,身处基层的县级台如何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就成为关键。身处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压缩会议新闻、开辟小专题,将更多的新闻视角和报道空间留给基层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和身边事,是本文力图说明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郑勇 《东南传播》2012,(10):146-147
走转改活动在全国铺开之后,"身处基层"的县级台如何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成为关键。身处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压缩会议新闻,开辟小专题,将更多的新闻视角和报道空间留给基层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和"身边事",是本文力图说明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自此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正式拉开大幕。对于从事农业新闻的电视记者来说,深入农村基层采访本是常态,可是如何转作风、改文风,采访、写作如何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农民朋友们的共鸣呢?本文将阐述"跑农村"的记者在"走转改"中应该把握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走转改”,走是基础,是新闻的本义。要在“走转改”中寻找创作灵感,以受众视角,聚焦民生,提升新闻品质。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8月,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接地气”,采写、拍摄出一大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报道,媒介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但“走转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场运动,如何把“走转改”变成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变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做到真走、真转、真改,应当是新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关注”的错位,新闻题材的“总成”与“分拆”两方面,阐明要达到“走转改”与新闻的深度表达完全契合。一、要用受众的视角从事新闻报道,二、“落地”的状态即是深度,三、记者走基层是新闻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就是新闻的源头,群众就是新闻的主角和“观众”。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反映,把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要求。只有真正将“走转改”活动视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大课堂”,联系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打造精品力作的“金钥匙”,锤炼干部人才队伍的“大熔炉”.才能走得实、转得真、改得透,报道才更有分量,媒体才更有力量,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所倡导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全面影响着新闻的报道形式以及受众的新闻概念。新闻领域中的财经报道也要切实结合"走转改"的报道理念,记者要深入基层,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之更贴近受众。更要注意社会现实的还原,在新闻报道中,秉持严谨、审慎的新闻作风。  相似文献   

1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展开.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该如何落实、如何定位、如何在报道上出新出彩?本文从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注意把握的着力点进行分析,提出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深入基层,当好记录者、参与者、发现者、推动者,采写出“接地气、有底气、有灵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叶平 《新闻世界》2012,(8):71-72
从2011年8月开始,全国各级新闻单位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活动,作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如何在“走转改”中取得实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媒体注入了活力。“走转改”报道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践行了党的思想路线和“三贴近”原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最为壮美的画卷。“走转改”报道体现了人本思想,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真实、鲜活、公开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则是它最主要的特征。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鲜和公开了。新闻的任务、新闻的指导性等等,都是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的。近年来,通过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走转改”活动.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崔全胜 《新闻世界》2013,(10):109-111
自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淮北日报通过下基层捕捉“活鱼”,在农村经济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拓宽了报道领域,加大了农村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结合淮北日报在“走转改”中的实践,谈谈如何提升农村经济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在"走转改"活动中的鲜活实践为例,阐述了电视专业频道如何通过"走转改"活动提升服务民生、服务大众的水平和能力,系统探讨了电视专业频道如何通过新闻理念创新、运行模式变革摸索"走转改"长效机制,从而证明"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既是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促进其成长和成才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