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专题重点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建立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加深对阶段特征的理解;理清思路,运用概括的方法把握各项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内涵。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有了更科学的解释。立足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形式,探讨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立足点。其影响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周天子与封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封制与周礼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宗法制作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面围绕课程标准之“学习要点”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梳理学术界关于宗法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  相似文献   

4.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1.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及其内在关系 分封制也称“封建制”,是指“封邦建国”的制度.它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封建制度不是同一个概念.周朝推行分封制,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义务. 宗法制是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具有宗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的政治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相似文献   

6.
◎置疑设问一、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什么是分封制?为什么要实施分封制?分封制实施的基础是什么?2.分封给诸侯的是什么?哪些人被分封为诸侯?重要的诸侯有哪几个?受封的诸侯有什么义务?3.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什么称“始皇帝”?2.秦朝的郡县制确立前,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郡县制确立后,县以下设置哪些行政组织?郡县长官如何产生?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内容之一。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学习,课程标准的建议及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是高中历史教学之中的重点。其背景较难把握,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师生来说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  相似文献   

8.
<正>西周的政治等级制度是周公制定的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把都城周围最大、最好的土地"王畿"留给自己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同天子作战、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周王即可讨伐,收回封地。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本专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考点包括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制度以及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内容多且相互交错,在复习时应该理清思路,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0.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分封制是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两种制度,本文从分封制的形成,分封制的内容,以及的分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两种分封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成熟阶段。西周王朝在实现统治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原则或制度,对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乃至于思想意识形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分封制度就是西周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要准确认识西周分封制度,需要从其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制度内容去把握。  相似文献   

12.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烝烝”,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商,后周公践天子之位,封建诸侯,制礼作乐,孝作为“文之本”嘲是礼乐文化中重要的内容。而时至春秋之世,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西周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瓦解。孔子仰慕周文之郁郁,  相似文献   

13.
吴双喜  杜夏英 《考试》2014,(9):21-24
<正>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特征。秦汉至明清,中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这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在组织系统和管理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李德藻先生的《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一文,抓住“对西周分封制描述的差异”“关于皇帝制度描述的差异”“关于‘君’‘相’关系描述的差异”作了比较。这种案例分析确能给人较大启发,尤其是提出“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抛弃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使用任何一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处理”,这是很有价值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先生没有对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探讨应当是更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为新课程实施者提供应对之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封制度是我国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王朝自古以来通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建,设郡县”,分封制似乎废除了,但继起的西汉王朝惩秦孤立,仍然大封同姓。自此以后,分封制在各朝代中仍然不绝如缕,虽然其形式和内容各朝不尽相同。至于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则自匈奴突厥以至蒙古,莫不实行分封。13世纪,蒙古崛起,由于时代较后,她和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自忽必烈汗(元世祖)开始,她统治中国将近百年,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9期第49页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答案为C,笔者认为该题应选B。理由如下:首先,西周初年实行“封藩建卫”的分封制,对宗族子弟和有功的异姓贵族及臣服的异族首领“授民授疆土”,使其建立起附属于周王的诸侯国,来维持周王对殷人和各族人民的统治。《荀子·儒效》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见,受封的诸侯是有亲疏远近与等级之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这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对宗法制实施的目的和影响所做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本节的规定是“(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子目与统一《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夏朝的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要记忆。这是学术研究推断的新成果。在此之前的时间都是模糊数字,如: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原来我们认为确切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推至公元前841年。近年的研究推算出夏代的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这是中华五千年…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极大地改变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面貌,但暴露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基本上只是简单地呈现了学习的内容,而缺乏学习程度要求的表述。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条表述:“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学生学习内容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表述是基本明确的,但从学生学习的程度要求来看,这样的表述就含糊其辞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足以写一篇博士论文。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到底对中学生要求到什么程度呢?从现行的课程标准中我们无法找到答案。由于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缺乏程度的描述,导致各级各类学校都拼命对中学生从严要求,因为谁也不清楚,国家对中学生要求的底线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