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诗歌批评走向迥异于标榜“国际性”的60年代,其论述采用的模式“以民族传统为纵经、本土社会为横纬,从而确定坐标的‘现实主义’”。诗评家所做的工作,是反身传统,重建民族诗风;回馈社会,关怀现实生活;拥抱大地,肯认本土意识;尊重世俗,反映大众心声;崇尚自由,鼓励多元思想,为迈向多元的80年代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的几年,一批在1980年代以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而领"新潮"、"先锋"之名的作家,纷纷走上了浪子回头的道路。本文回眸了他们的反刍经典现象,以及对于西方思想观念由漂浮、生硬的移植和抽象的演绎向本土经验更深层地介入与融合,将艺术创新所依赖的资源由国外转向民族传统等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度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怎样接轨或融合?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差别的同时,如何在“多元”与“一体”的动态发展中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融入全球化发展?我认为,认识多元一体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特别注意不同历史阶段中多元一体文化的特质与发展,以及与之是否相适应的民族体制、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习俗观念等等及其发展演化;在经济发展的催动下,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应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课程的结构模式采用民族附加模式,因此学生接触的本土性音乐十分有限,本土性教材进入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可以调整课程结构,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建立多元音乐教育思想,同时,可以内化学生的音乐价值取向,建立民族的音乐审美态度和民族认同感,并且加强和推进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也只有牢牢地站在本土的民族音乐基础上,才能真正的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本土民族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交互相溶的多元传统文化。这类区域性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的历史事件、民族聚居、文化互动等关系密切。加强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姚安县为个案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加以探讨,对许多民族地区的类似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处理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在制度架构和政策设计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内部向美国学习、将多民族的中国"改造"为只有中华民族的单一民族国家,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的国家观和国族观,也是民国政府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主轴。台湾光复后在原住民地区推行的"国语运动",是这一民族同化政策在台湾的传承和延续,而1980年代兴起的台湾"原住民运动"既是国际土著人运动在台湾的反应,也是国民党当局对原住民实行民族同化政策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台湾民间舞蹈称为“艺阵”,以源于闽南的福佬系民间艺阵舞蹈为主体,历经数百年的演化发展,不仅保存闽南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也呈现出台湾本土的风貌。文章介绍台湾福佬系民间艺阵舞蹈的源流、分类、区划与传承概况,并探讨其蕴涵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的美术教学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且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相对要深刻、更便于接受,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最佳载体。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周荔清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3):87-88,83
面对世界企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中国企业文化要立足本土,积极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纳其他文化有益的营养,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当时欧美电影基本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背景下,1920年代的国产电影不仅已经形成中国民族电影叙事传统的雏形,而且在保留本土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地同时,继承了戏剧强调情节传奇性的特点,迎合了观众对故事片情感展现的审美期待,三者最终地有机融合并完成了中国电影在1920年代民族叙事传统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1月25-27日,"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了口述史的理论,分析了口述历史采访的具体方法与影响因素.许多高校、民间团体也报告了教学、音乐等方面的专题口述史项目计划;还有学者从区域史的角度,在新疆、宁波、黑龙江等地进行了口述调查,涉及垦荒、知识青年等问题;对于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的口述调查,也有论文涉及.  相似文献   

15.
宋晓东  叶浩生 《天中学刊》2008,23(1):132-136
本土心理学倾向于把多元文化论引为元理论基础,但多元文化论与本土心理学之间在文化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分歧.本土心理学必须面对多元文化论所提出和所卷入的种种问题.作为理论解决,某种去文化的多元文化论是可能的,这种理念不能基于空泛的实践概念而是要求具有某种实践指向的心理学"知识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大量涌入我国,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本土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一经接触到西方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就不加批判甄别地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拿来,移植到我国的民族教育之中。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种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只是在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必须让理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民族关系历史脉络之中,具有高度的本土契合性,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性转化,以便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兴起与演变关涉到人文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台湾和如何“阐释台湾”这个至关重要的当代命题。后殖民理论如何“在地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构成我们理解90年代后台湾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后殖民本土论”与“后现代民主”之间,在“后殖民本土”与“后殖民民主”之间,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论战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吕进先生为代表的“上园诗派”曾提出:中国新诗应该向国外诗歌借鉴,但要实现国外艺术经验的本土转换;承传民族传统,但要实现传统精华的现代化转换。这种打通古今、融贯中西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课程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聚焦MOOC带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影响,从MOOC本质及当前民族文化MOOC发展现状着手;从提升地方性知识的本土教育价值、切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突破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有制度制约三个角度阐述M OOC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长尾理论”剖析这一实践行动的思想基础;以基于知识视觉化的资源数字化为其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了联合开发、推进国际化、注重协作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