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丰月 《出版广角》2016,(19):61-63
《藏族典籍翻译研究》一书为我们了解藏族文学、宗教、历史及其典籍翻译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文献支持,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如何通过翻译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该书的出版加深了人们对中华多民族优秀文化翻译出版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冗余信息"不冗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论及其相关概念被引入传播学后,为传播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传播学界在翻译"redundancy"--这一信息论的重要概念时,大多将其译为"冗余信息"(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剩余信息").笔者认为这一译法不太准确,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冗余信息"就是多余的或无用的讯息.表面上看,这是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对信息论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的.所以,对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信息论,也有助于信息论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3.
常江  杨奇光 《新闻界》2015,(3):13-18,45
本文使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发生的三个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编译事故——中央电视台马航报道的错译、澎湃新闻对《经济学人》的"选择性翻译"以及新浪网对《外交家》杂志的误译——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探索编译者在二次编码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失误而改变事件原有意义的机制,并阐明编译失范引发公众的对抗式解码的现象对于提升新闻编译专业水准、探索全行业操作规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文章试图运用交叉科学范式,就交叉编译观的构建及其运用做一些初步探索。包括把交叉编译观界定为把编辑和翻译的相互关系视作交叉整体形态的科学认知和思想观念;指出交叉编译系统及其整体特征;强调了交叉编译观的实战意义;描述了交叉编译行为的应有状态,对交叉编译的主体优化提出简要期望。本文认为"应有状态"和一些可能的应用方向,是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在范式转换中转变旧有编译观同样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书刊编译、出版是晚清教会出版机构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广学会作为影响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在编译、出版书刊过程中,将书、刊结合进行连载、续编、摘译、节译、广告等,提倡"孔子加耶稣"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原文内容进行增删规避,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译名和术语。这些编译技巧和策略促成了广学会编译、出版事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鲁迅翻译主张的嬗变,探讨了鲁迅早期"编译"的翻译策略与中后期的"直译""硬译"策略,总结了鲁迅"硬化""、欧化"的翻译主张及内涵,从字词、句型等方面探究此翻译主张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编译指编辑和翻译,是与编辑相结合的翻译活动.外宣网站文本编译必须针对新媒体传播特点,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重视翻译过程中的编辑加工,满足目标用户对信息价值的需求,关照用户阅读期待和愉悦感,迎合用户个性化偏好,以提高网站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杂家,具有广而不深的知识,这是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编辑也要讲"专",也应当成为学者,即学者型的编辑,这是人们对编辑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在学术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学者型编辑对于出版优秀科技图书及专业教材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外宣编译无论是作为翻译还是国际传播都应重视受众意识.外宣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以及不同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等方式对原文进行编译,以契合受众认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萌  关晨 《新闻爱好者》2010,(7):121-121
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方式。我国报道的国际新闻主要是向国际新闻社订购,编译后呈现给受众的。国际新闻编译就是对蕴涵在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进行发掘、加工和再次传播的过程。国际新闻中的信息内容多样.信息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有的提供实际的服务、有的提供娱乐、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国际新闻编译工作者要从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国际事件中挑选出适合和满足国内受众需要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编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编译新闻是从国外各类新闻媒体编译而来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不同媒体上编译新闻稿件的数量和类别越来越多,从事编译新闻的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多.编译新闻稿件中呈现出的民族精神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琎晶 《新闻世界》2010,(6):115-116
新闻编译有别于一般形式上的翻译。在新闻编译工作中,编译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他们不能只顾译文对原文是否忠诚,而应更多关注译文在非本土环境中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非本土的受众能否接受。本文探讨了新闻编译工作的影响因素、编译工作的特点、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编译工作。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高校网页英文翻译应该遵循传播学规律.本文针对国内高校英文网页翻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英文网页的翻译质量可以采取的一些途径:加强译员队伍的建设,善于利用编译策略,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借鉴境外高校的网站编译及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研究存在着"重内容,轻形式"的弊病.少数民族文献档案研究者,较多利用所掌握的少数民族文字和语言从事文学、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文字等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较少有人关注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本身,这也是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研究的普遍现象.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文种的多样性,翻译的困难性,使得民族历史文献档案的整理编译和利用都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16.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3,21(2):107-110
民国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翻译,为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建构起文学话语规则。然而无论是通过最初的日本中转还是后来的直接从原本翻译,都存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在翻译上具体表现为转译、节译、改译与编译等问题。从出版的角度说,西方文论的兴盛多多得益于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界人士一致认为,翻译(尤其是中译外)问题是版权输出的最大障碍,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编译的国际传播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 《青年记者》2007,(22):66-67
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定义界说什么是国际新闻?可能有人会认为"国际新闻就是来自外国的新闻"或"国际新闻就是国际间的新闻流动",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对国际新闻的性质、任  相似文献   

19.
<正> 第九章图书馆的解体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图书馆员就是"在图书馆里工作的人".连《牛津英语词典》也把"图书馆员"定义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人们看到的是图书馆员在图书馆里从事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他们不知道图书馆员是整理和查找情报资料的专家,因而很少有人去请求他们提供帮助.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也不过认为那里有藏书可以借阅.许多人不知道图书馆能够解答问题,甚至没有人把图书馆看成是情报的基本来源.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员过份强调了图书馆是公共机构,过份强调了这  相似文献   

20.
外文地方史料是重要的、具有巨大出版潜力的图书品类,对其编译整理方面的研究处于较为薄弱且针对性不强的状态,有必要对外文地方史料编译出版的价值、现状、难点与策略进行探究.外文地方史料具有很高的编译出版价值,是外部势力入侵的证明,是地方建设的历史借鉴,是外侨文化异域发展的记录.当前这一工作处于史料存量巨大但成果数量不足、主体格局形成但选题丰富度不足、顶层设计支持但系统性不足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外文地方史料的编译出版具有流布分散广带来的史料搜集难度、重新体系化要求带来的内容整编难度、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带来的文本翻译难度.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顶层设计方面要发挥支持统筹作用,选题方面要注重基础性和常规性的结合,编译方面要注重现有翻译队伍利用和人才培养的结合,宣传方面要利用好研究利用者自身的社群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