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精妙绝伦,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文人气息浓郁。苏州园林实为个中翘楚。因此要真正欣赏到苏州园林艺术的美妙,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因为古典园林是文学艺术的栽体,是空间的诗,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2.
月在中国诗歌里是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由远古的月崇拜到月走进文人的诗中,月意象包含有多层次的内容.它象征着人类的情思、故乡,亦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哲理思考,同时又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因此月意象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3.
王宝琪 《阅读》2012,(9):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田园诗以其清新明丽的风格,淳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在田园诗中"牧童"是经常出现的形象,而牧童几乎成了隐居文人、失意官宦理想的羡慕对象。不信,有诗为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放牧歌唱、闭口静立的形象、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牧童是多么天真、活泼而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面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从秦汉的"模山范水"到明清的"一勺代水,一拳拟山",中国古典园林客观地反映了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同时也蕴含了道家朴素自然观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到达鼎盛时期。这种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文人王维就有"诗佛"之称。《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首诗又是王维佛教诗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首诗清楚地阐释了王维思想中的"空无观"和"清净自性"的佛性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王维认为万有皆空,人的感受也是虚假的存在,一切实相都没有实体,只有通过清净自性的方法才能克服人生的苦痛烦恼,才能真正地解脱。  相似文献   

7.
英美诗从它的表层结构,即格律、音韵来看,和中国古典诗词很不相同;但从它的深层结构,即题材、意境、形象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来看,却和后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的英美诗,翻译成文言诗,如果译笔高超,简直同我国古典诗词无大差别。这种现象大概可以用诗歌的共性来解释吧。外国诗当然以译成白话诗为宜,但有一些译成文言诗也不逊色。如斐多菲的一首译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却意外地成了超过所有白话译文的夺魁精品。我在下面也试着用文言文翻译几首英美诗,目的在于和一些中国古典诗词作比较,供读者鉴尝玩味。我们知道,男女间的生离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而眼泪则往往是  相似文献   

8.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们面对古典,其所诠释的过程,必定不是对原典全部信息的接受,而只是主观上发现了哪些信息,即是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古典之"元意"并非可能尽"述",解诗必定有着主观性,注家之意,也必定受到他的身份、学识、注诗出发点的制约。所以"元意"是相对的,"诗无达诂",诗可能被误读,甚至出现"注我"情况。由此,诠释的过程即是接受的过程,因而必然带有主观的性质。注释只有名物的正误,而并没有观点的是非,因为诠释与接受,本身便是一种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在具自身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几乎汇集了中国文人(当然不仅仅是文人)的所有智慧,闪射出思想与艺术的耀眼光芒,凸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气质”。这种诗意气质,源自“言必称诗”的《诗经》——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魏晋——一个以人的自觉为因进而以文的自觉为果的辉煌时代:“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的时代。要观照这个时代(魏晋)的文学(以诗为主)特质,就得先从《古诗十几首》开始。  相似文献   

11.
月亮,圆缺不定而又生息不已,触动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无限的人生感喟,成为古代诗人们思索不已、探求不止的永恒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意绪的月意象对理性的张扬十分突显,具体表现为:对永恒生命的崇拜,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月亮是一个中国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是一个多重象征系统。对月亮意象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家园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的探索过程。文人在不断追寻中实现与月亮平等的对话、“物我合一,”从而使心灵有了归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宇宙本源有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月震发生在约700~1 200 km的深度,且具有27天多的活动周期.本文对月球所受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固体潮汐作用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行百万网格的并行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剪应力随深度变化,如果月球可能有半径为700 km左右的液态核,或者虽然月核较小,但月幔底部处于部分熔融状态,则月震发生深度恰好就是剪应力最大的深度.月核是否存在一直没有直接的地震学观测证据,本文的计算从另一个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液态月核可能存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将绿茶汁用于苏式月饼中,研究了绿茶汁对防止脂肪氧化酸败,延长月饼保质期的作用;同时,配方中用花生油部分代替猪油在维生素类和微量矿物质元素方面提高了苏式月饼的营养价值,降低了因猪油中过高的胆固醇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用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月亮"被赋予多种内涵,劳伦斯不仅用月亮来象征母爱和性魅力,更以月亮象征着女性对男性的胜利和占有欲。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体育活动中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概括而言,就是中国古代体育是一种"心性思维",而西方体育则是"身体思维".用心思考的结果是我们传统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往往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甚至于是因人而异的"柔性"规则;重在体验,衡量事物的标准是经验的积累与领悟;以个人问题为取向,讲求天人感应,因此规则随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西方体育则在以"身体"为视角的量度下,强调同一与平等,体现出一种"钢性"规则;重在分剖解析,考察事物的标准是层层相加,深入分析;以观念为取向,理性至上,因此规则是恒常的、不变的、同一的,直至发展成今天全球通用的体育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东方朔故事是汉魏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沿着历史的轨迹敷演逐渐向小说方向偏离,人物较现实,但故事逐渐有了怪异色彩。2、故事和人物都脱离历史轨迹,东方朔被仙化,故事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是东方朔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3、将东方朔与佛家事相连,又成为宣扬佛法的铺垫。然而汉魏六朝以后的小说涉及到东方朔的极少,汉魏六朝小说中塑造的神通广大的东方朔也未被后来的道教吸收为道教人物,其形象在后来的小说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季节词"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现象.可见,在跨文化交际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词汇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中西绘画“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面对西洋绘画的挑战,“中国画向何处去”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融合中西,另辟蹊径?还是全盘西化,脱胎换骨?或是固守传统,借古开今?人们不仅在实践中作了不同的抉择,在理论上也争论不休,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存在两大弊病 :一是在进化论理论支配下视神话为人类早期历史的写影 ,视神话创作为野蛮人的专利品 ;二是神话解释上滥用清儒开创的音韵训诂之学。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神话理应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神话 ,而把域外文化仅作为启发和参考。语音文字不可不注意 ,但应禁绝无边无际的任意通转。只有这样 ,中国神话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战国时期形成的“羿杀凿齿”、“羿射十日”神话及汉代出现的“嫦娥奔月”神话都是几个文化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为综合而成的 ,根本不存在一个“神话历史化”的过程 ,支配 2 0世纪神话学者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值得认真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