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侃 《寻根》2008,(3):14-21
中国族谱存世很多,对于族谱的文献价值,学界早有肯定,认为其具有“补史之缺,证史之讹,详史之略,续史之原”之意义。梁启超先生曾说:“我国乡村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确实,族谱作为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其蕴含的史料极其丰富,将其分类研究,必能发现正史或方志所缺漏的内容,推进人们对传统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诗与议论     
我国传统诗论,是尊唐抑宋的。北宋范仲淹就说过:“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或逞博弁,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古人之诗也。”黄庭坚也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谏诤于庭,怨詈于道,怒伶骂坐之所为也。”(引自宋黄?《溪诗话》卷十)上述范  相似文献   

3.
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是中国传统的说法;西方哲学有metaphysics的说法,我们认为“形而上学”。西方“形而上学”的意思,是要研究一切“万有”之“上”或之“外”的“存在”(BING)。meta-physics是在physics之“上”或之“外”的意思,也是“超越”的意思。physics在希腊有“生长”的意思,所以metaphysics又有在“生长”之“上”之“外”的意思,或是“超越”“生长”的意思。这就是说,metaphysics乃是研究那“超越”“生长”的“不生长”、“不动”的东西。于是,所谓meta又有“在……之后(面)(背后)”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5.
孔子葬狗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一直保持着当时  相似文献   

6.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7.
關於朱元璋删《孟子》,并且不讓他陪祀孔廟的事,我最早是從高旅先生的文史隨筆中讀到的,但一直不得其詳。約略知道删去的有“民貴君輕”和“土芥寇仇”之論,這是憑猜想也會意識到勢在必删的。但究竟一共删了多少章句?  相似文献   

8.
对“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这句话,历史观察者特别有会心之感。古代制度的研究者亦然。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各种等级样式,它们不但功能、性质不同,其名目也不相同,或称“爵”,或称“秩”,或称“品”。  相似文献   

9.
性——爱之链,生之桥,在生活中很当紧,在艺术上也很永恒。问题是,有些永恒的东西,比如东西方名著,实际上一般读者很难看得进去。而对爬山歌、信天游这类民间的东西,直到今天,电视上天天演,酒桌上天天唱。说过时够过时的,男的穿双牛鼻鼻鞋,女的梳条大麻花辫子;说土也够土的,土得连几辈子没出过山上过学的农民,你一念一唱,他们都懂个透彻明白。可是这种过时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她。当地人喜欢就不用说了,连那些听不懂当地方言的,看了写下的文字也喜欢;听不懂歌词的,听着曲调也喜欢。成了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常胜艺术”。北京那些文人朋友,听说…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11.
郑毅 《寻根》2005,(3):84-87
夏季里的“三伏”是酷暑的代称,然“伏”的本意就是“避暑”,这大概是人们没有想到的。避暑原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的逃避行为,但也正因为其消极之至,无为之极,故清人李渔将其视为养生行乐之旺季,清人冯曦在《颐养全要》中提出“更宜开发人体生机,生机一发,则有如活水源源而来”。他还明确地指出:“生机有二,一是此心常自怡适,不为忧郁窒其生机。二为助养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脏俱有生气。”  相似文献   

12.
玩羊拐     
玩羊拐□王文宝过去,北京女孩子们喜欢玩一种叫“抓(音chuΔ)拐”的游戏。李凌燕女士介绍其玩法是这样的:找猪或羊小腿约寸长之“拐骨”四个,洗净,涂上红蓝等颜色;缝制一个约一寸见方的小沙布包儿:即成“抓拐”的一副玩具。“拐”之凹下的一面曰“土亢”;另凸...  相似文献   

13.
古代剽窃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9,(3):26-31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剽窃丑闻不绝如缕,屡见报端,其中有无名博士,也有知名教授,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闲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剽窃的故事亦复不少,但剽窃者的胆量、手法似乎皆逊于今人。稍加钩稽,适可见剽窃一事始于何时,今昔对比,亦可知道德风尚之变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古鉴今,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以记载岳飞砚而著称的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对端砚曾如此慨叹:“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这端砚之辨当然不仅仅是坑口、石质、石色之辨,而是指整个端砚学的研究。故清嘉庆著名的端砚学人李兆洛,在其《端溪砚坑记》中亦如此慨叹:  相似文献   

15.
试释“国”与“域”及“城”游修龄本文所说的国、域和城,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领域和城市的概念,而是讨论这三个字的起源和原始的意义。国的繁体字本作国,是口内一个“或”字;域则是土旁从“或”(但古籀中是邑旁从或),二者是同源的。城是土旁从成,这成字的演...  相似文献   

16.
杨建军 《世界文化》2014,(10):I0001-I0004
建十先生近年书学,渐归于风骨。余尝读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深自以为先生之书,乃渐近之。风骨二宇,或分或合,孰主孰次,古来论述,未能一也。而余以为先生书法之风骨,在其艺术品格之清正端直、刚健不息处,在其书法面貌之风道骨峻、清刚顿挫问,即如刘勰所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骨髓峻”、“风力道”,“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等是也。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祈祷、祷告、赞颂、参拜、献香、跪拜、磕头等,都是宗教信仰活动的特定礼仪方式。关于向神灵进行祈祷或祷告,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总的态度是,既不从事,也不支持。即使举行祭祀活动时,也不进行祈祷或祷告等活动。儒…  相似文献   

18.
颜元的礼论     
颜元的礼论,在于指出社会成员“共事”之际,“各”与“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遂成为问题,因而提出性善说,认为所有共事之“各”必须均为善。人皆为善,才能在社会上如耳、目、口、鼻一般各尽其职,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试观其所说“尽职”的内容:天之生万物与人也,一理赋之性,一气凝之形。故吾养吾性之理,尝备万物之理以调剂之;吾养吾形之气,亦尝借万物之气以宣泄之。圣人明其然也,是以画衣冠,饬簋,制宫室,第宗庙,辨车旗,别饮食,或假诸形象羽毛以制礼,范民性于升降、周旋、跪拜、次叙、肃让;又金、琢石、窍竹、纠丝、刮匏、陶土、张革、…  相似文献   

19.
一、大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中外关于“大学”的定义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大学有大师之渭也”;“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学者们(教师和学生)合作研讨学术的场所”等等。这些关于“大学”内涵的揭示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进行深层思考,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认识,就会发现以上的定义都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仁”字臆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朴 《寻根》2001,(1):4-8
郭店楚简的13000多个汉字中,大约有将近70个“仁”字。这些“仁”字,不论是出现在道家思想的献中,还是出现在儒家思想的献中,也不论它上下义怎样,或出自哪位抄手之手,全都无一例外,皆从心从身,作(身心)(图1)。这个字,以前也曾出土过,《古玺编》有录(编号5381、1149等),可惜是或未被认识,或误读为“信”,以致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被白白闲置了若干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