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心血洒浇在这豆腐块上,也许更能显示你的真诚。”这是我写在《老年报》《心理咨询》剪报扉页上的题记。《心理咨询》是本报综合性服务专版《生活顾问》上的一个专栏。专栏虽小,酸甜苦辣感触颇多。我曾吟有一首打油诗:“作茧自缚”缘何由,无名无利何所求,  相似文献   

2.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4.
动笔之前     
这几年,我在新民晚报一版《未晚譚》专栏上写丁一些小言論。这个专栏的小言論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写得多一些就是了。下面談談我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6.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北京日报“科技之星”专栏问世那天,我因病住院。我被第一篇特写和照片所吸引。从此,每天报纸一来,我就把专栏上发的特写和照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仔细阅读。专栏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照片照得也很传神,留住了美好瞬间。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三者的魅力》,文章一开头就引人入胜,结尾也很有兴味。《属“天”的人》全文集中在“上天”二字上,分三个侧面展开,写得好。《泥腿子教授》紧紧围绕“两条腿”作文章,总之,绝大多数文章写得有特色。同时,专栏刊登的科技之星的面也很宽,“医”、食、住、行等方面一应俱全。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专栏里,有不少标题作得好。如《远东神农》、《乐在光与电》、《捧出金秋》、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近两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豆腐块”。有人劝我,写点大的吧,老写“豆腐块”没劲。我也想与“豆腐块”告别,可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请帮助我!81246部队张献根张献根同志:写作如同吃饭,久吃一种东西,难免想换换口味。你想从“豆腐块”中走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基层业余报道员,是否非要急于与“豆腐块”告别呢阳得冷静作点分析。一般来说,生活在基层的报道几由于接触的部队范围有限,不大可能经常遇到重大新闻线索,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只宜写成一事一报的“豆腐块”,如果你…  相似文献   

9.
劳璧 《青年记者》2007,(5):38-39
近三年来,《大众日报》周三《娱乐》版上由逄春阶同志主持的“小逄观星”专栏,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亮点。在版面上为一位编辑开设专栏,这在《大众日报》还属首创之举。三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上海铁道报》自1994年1月起在《人生》版上新辟“夏生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专栏以来,使报纸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同在读者中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作为这个“信箱”的主持人,有如下几点体会。真诚平等待人双向交流情感我把“信箱”视为一个家庭,广大读者、作者则是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交谈  相似文献   

11.
有的报道员羞于写“豆腐块”“火柴盒”,我却不以为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从“豆腐块”开始的。1993年底,我所在部队医院为解决驻地近视眼患者就医的困难,高薪聘请了俄罗斯眼科女专家来医院开展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开始两个月,应诊患者寥寥无几。后来院长让我这个“小秀才”写篇报道宣传一下。我就写了一则不足百字的快讯,谁知在驻地《潍坊日报》发表后,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既解决了近视患者的求医困难,又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创收。“豆腐块”、“火柴盒”篇幅虽小,作用却不小。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来,我体会到写“豆腐块”…  相似文献   

12.
咋一看,要说通讯《深情》(载1984年6月12日《南通日报》)获得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可能难以令人置信。因为,在某些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三百八十个字的小“豆腐块”;且写的又是两个农村  相似文献   

13.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4.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15.
我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编辑同志一再向我们讲要多写短新闻,即被人们称作“豆腐块”的小文章。我把这一经验当作座佑铭,坚持多写“豆腐块”,获得好效益。1986年初,我发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有的地方大砍粮食种植面积,我立即写400宇的短新闻“调整产业结构,决不可放松粮食生产”,便于2,月17日登在《湖北日报》二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9,(1)
人称写杂文、言论之类小文章是制作“豆腐块”,我常写点这号东西,便是“豆腐匠”了。在“出售”“豆腐块”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是稿件丢失。“豆腐块”虽小,但都是搜肠刮肚、挑灯熬夜制作出来的心血产品,投进邮筒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寄到,然后才是期待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17.
心中的灯○张志东《军事记者》是一盏灯,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紧张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它,感到它既通俗易懂,又由浅入深,引我渐入佳境。《每月评论》专栏使我把握住宣传政策的脉搏,《新论点击》让我耳目一新;《本刊专稿》和《业务研究》,教我如何学会抓问题写报道;《“老总”值班手记》让我感受总编首长的艰辛……一个个专栏,一篇篇文章,像一缕缕阳光,一股股清泉,温暖滋润我的心田,催促我在新闻的田地上努力耕耘。遇到“拦路虎”时,我认真学习《军事记者》,浑身便增添了无穷的干劲和力量。在我寄出几十篇稿件如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8.
有人将短文章戏称为“豆腐块”,其实,“豆腐块”和长文章一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1996年5月29日,我采写的一篇《两眼井相距3米 一眼水苦 一眼水甜》的新闻被河南日报一版《各地珍闻》专栏采用。这篇300字的稿件介绍了鹤壁市郊区庞村镇金山寺山门外两眼奇特的水井.两水井相距仅3米,一眼井水甜如甘露,另一眼却苦如黄连。稿件发表后,豫北乃至全国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庞村镇政府对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要为记者请功,被婉言谢绝。 “豆腐块”文章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可发挥大作用。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矿灯充电工,业余时间爱写作。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知识》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1987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者一样,一味追求稿件数量,不懂得稿件的质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抱着打彩碰运气,整日地写呀,写呀!结果,一年采写了上百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偶然有个“豆腐块”发表,也是经过编辑精心修改的。  相似文献   

20.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