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9页《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文下方对“大人故嫌迟”的解释是这样的:“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故,总是,老是。”笔者对这里“故”字的解释有些疑惑。在《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第104页“故”字有这样几条义项:“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原因,缘故。……④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之,忿恚(hui会)尉。’(广:舒。亡:逃亡。忿恚:使……愤怒。)成语有‘明知故犯’。⑤通‘…  相似文献   

2.
黄文学 《现代语文》2006,(1):124-12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9页《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文下方对“大人故嫌迟”的解释是这样的:“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故,总是,老是。”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因此,《孔雀东南飞》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可是各套教材对诗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故”字的解释却是不尽相同、奠衷一是。这不仅有损于教材的权威,而且不便于师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5.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7.
戍(shù):防守边疆。……泛驻守某一地方。杜甫《石壕吏》诗:“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驻守在邺城)。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杜诗中这一“戍”字及“邺城戍”的全部解释。  相似文献   

8.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9.
“雅善鼓瑟”的“雅”应作何解?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部有影响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解为“平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甚,很”,《新华字典》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笔同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是一本畅销书。它简明实用,然而对某些字,解释不尽准确。例如:把盔胄之“胄”与裔胄之“胄”混为一谈。《字典》第331页写道: 胄zhou头盔。贾谊《治安策》:“将吏被介~而睡。”(被:披。介:甲。睡:打瞌睡。)后代。诸葛亮《草庐对》:“将军既帝室之~。”(既:既然。)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曹操《短歌行》为千古名篇,历来对于它的解释也歧见纷呈。本文以“对酒当歌”之“当”字立论,从古汉语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该诗的诗意和语境,逐一批评对“当”字的错误理解,并认为“当”应作“对着”解。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2 0 0 3年1 2月第1版)对《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解释是:“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这个解释有问题。《辞源》《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词典》中“序”均无“引,招致”之意。《学生古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988年第1版)解释“序”,其中一个义项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如序齿,引申为统辖”,并以此句作为例句。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 995年6月第2版)也将“序八州”解释为“统制八州,序,原指排列位次,这里是引申义。”陈中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川文艺…  相似文献   

15.
“圆梦”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创造出的新词,这有《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许多古汉语工具书为证。在古汉语中,“圆梦”的意义为“解释梦的吉凶(迷信)”,“圆”通“原”,“推究、推详”之意。唐代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中有“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之句,其中“圆梦”即为此义。那么,古义是否仍能解释现已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的“圆梦”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圆梦”的现代用例:例1.UBA:大学生圆梦的地方(中央电视台为2002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打出的主题词)例2.同唱一首歌,共圆足球梦(中央电视台“同唱一首歌”曾打出的标题语)例3.结…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许海丽老师在《(孔雀东南飞>中“见”字解》(载《语文知识》1996年第9期)一文中,对《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五处“见”字都作了明确解释,但其中把“渐见愁煎逼”的“见”解释为“介词,表被动,译作‘被’”,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略作阐述如下:“见”表被动在古汉语中尤其先秦两汉文章中是最常见的。但“见”表被动有不同于“为”、“被”等表被动的语法特征:(一)表被动  相似文献   

18.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标题中“见”字的解释,有的人解作“被”,有的人解作“见面”。我认为这些解释使得这个标题难以理解,很不恰当,应该解释为助动词,表示“加于我”的意思。查阅一下《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典》可  相似文献   

1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20.
“说”在古汉语中和说话的“说”有关,但与现代汉语中的“说”意义不大相同。古汉语中的“说”,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一、读shuō。该读音用法如下:(1)“说明;解释。”如《公输》:“请说之。”《甘薯疏序》:“恐不可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