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采用文人政治,随着北宋儒学复兴思潮与金石考古学的兴起,三代典章文物备受推崇,器用仿古与复古之风盛行。陈寅恪先生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器物之盛亦然。宋人追求生活情趣与人文意境,深受禅学、理学之影响,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称为“四般闲事”。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宋代器用独特的气韵风貌。此次展出的窖藏器物以酒器、花器、香器、食器以及文房用具等日常生活器用为主,造型简约素雅,意趣含蓄沉静,既生动地展现了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复古礼仪以及器用的艺术成就,又从侧面反映了宋金时期的瓷业成就、技术交流及贸易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了解二程洛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 ,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程朱理学崛起的文化原因、学术特征和学术成就。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以及宋代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士子们浓厚的论儒谈禅之风构成了二程洛学产生文化学背景。这种文化学背景与二程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主观立场等个性特点的直接结合就孕育了洛学“儒学内容佛学形式”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文学复古和儒学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都是以恢复和绍述儒家文化为明确的主题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宋代文人的理论和创作的实际情况尽管复杂,但从复古的方式上看,主要就是内容上对“道”的极端强调、语言形式上崇尚质朴平淡、体裁上重视散体文和古体诗等。  相似文献   

4.
《清史稿·舆服志》包括舆服一、舆服二、舆服三、舆服四卤薄附,详细记录着清代的车驾制度、服饰制度、印章制度及礼仪制度。通过拓展式思维,从政治、礼仪、宗教、文化、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发掘,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服饰的外延与内涵,从而增加认识,使服饰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6.
魏娇娇 《文教资料》2013,(14):64-66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其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教并行、官私学盛、崇尚儒雅、学派林立。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两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与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中后期,朱熹、张栻等各立门户,理学呈现出鼎盛局面。理学逐渐成为宋代文化的主流思潮,与儒释道并称,发展到南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随着理学逐渐发展,文人思想活跃,学派分立,传统儒学趋向于哲学,各种文学染上了较为普遍的理性色彩。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对辛弃疾产生重大影响,在稼轩词词学创作过程中,包含了对理学思想的初期接受到后期继承,将理学意蕴逐渐纳入词学中。  相似文献   

8.
齐梁萧氏出身"布衣素族",凭军功起家,政治上虽无多少作为,文化上却颇有建树.主要表现在:重视儒学教育,复兴经学;喜好文学活动,促进文学繁荣;注重史学资政功能,促使史学兴旺发达;主张儒、佛、道"三教同源说",推动宗教文化发展.齐梁萧氏的文化成就,既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两宋三百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既是第二期儒学的确立期,也是文人心态由外向转为内向的时期。价值取向上由外王转为内圣,治世理念上随着理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潮而明显地倒向了道德心性救国论。与此相应并共同构成宋代文化整体的是宋人的审美心理:内敛好静、闲散平淡、优雅精致、慵懒病弱、平实质朴成了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主流型态。  相似文献   

10.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理学经世群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集团。理学和经世之学是湘军集团重要的文化来源。他们奉程朱理学为正统,以"义理"之学为文化之本,主张文化兼容,推崇"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注定了他们在政治选择上必然会与离经叛道的农民起义军为敌。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书院作为当世重要的教育、学术和文化组织,其教学制度以新理学为圭臬,融合了儒释道学说的精髓,通过学术会讲、民间讲学、游学论道等形式,营造了气象万千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士林翘楚,其独特的文化选择为宋代儒学的复兴、书院精神的肇事、后世书院学术路径的积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宋人物画的嬗变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儒学的转向息息相关。唐朝政教之风盛行,绘画被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人物画以简洁的背景、工整艳丽的设色,描绘政治题材或是贵族妇女的奢华生活;宋代,三教合流、理学兴起的新儒学对画家的影响则更加侧重于"格物致知"、"体悟内省",绘画则被当做涵养性情的一种方式,人物画多绘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场景,以朴素淡雅的格调,描绘内容多为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或者具有借鉴、讽喻意义的历史故事画。  相似文献   

14.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数量大增;(2)最能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谱牒文献大量产生从而导致谱牒学最终确立;(3)历朝统治者普修《五礼》并在政治实践中坚持传统祭祀礼仪制度、君臣百姓均以传统礼制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礼学研究者与礼学文献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15.
韩学产生于唐而未能大盛于唐,然至宋卒能大行其道,并从此蔚为大观,奠定了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与唐宋不同的历史背景有关。韩愈之名位及其学说在唐代不被重视,这与唐代“重武轻文”的基本国策以及李唐宗室自帝王以下崇佛佞道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有关。韩学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在于儒家礼治,而儒家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宋太祖能以历史为鉴,一开始就定下偃武修文的措施,从而成为宋朝历代皇帝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国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对儒学之中兴及理学之衍生,无疑形成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从而亦形成韩学大盛于宋的客观条件。因此,宋代佛、道二教地位大不如李唐,而儒学却一扫唐世之衰疲而风气大振。三教地位的根本转变既由中国的哲学思想史内在发展规律的演变所决定,同时亦是统治者的意向直接影响社会思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佛、道二教既不能与儒学比肩,惟有附丽于儒学,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以儒学为中心的三教融和学说——宋代理学。  相似文献   

16.
散文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文”的发生开始,其内涵一直在变化。至宋代,散文具有了文体意义,并有了重大的发展。其发展主要源于宋初所提供的特定文化域:前代积淀、社会政治和思想兼容。  相似文献   

17.
旨在从战国秦汉之际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及政治文化演进过程的意义上透视、阐释汉代儒学复兴的政治文化意蕴.作者认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而得以全面复兴,既是诸子学各种理论取向冲突、竞争以至走向整合的结果,是统治者对政治指导思想所作的历史性实际选择的结果,更是由于它对秦汉间政治发展的变局及其问题作出了一种积极的回应,而且这一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同和适应,二是反思与挑战,其核心则是"评估权力".  相似文献   

18.
从士人流动与文化传承考察,北魏立国之初深受西北河陇地域文化滋养。河陇地区自汉魏以来形成的士族文化,历西晋十六国继续壮大,孕育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北魏立国,大批士族文人迁入北魏政治文化中心,一些著名文人、学者或入朝为官,或延馆讲学,把河陇学术直接植入北魏朝野。北魏文坛,主张文章致用,文风趋向质朴;在治学方面推崇儒学,重视史志著述;治学态度秉承史家求实与精审的精神。凡此种种,与西北河陇学术风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