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武器”的运用有些泛滥——提问过多、过碎。这种“碎问碎答”已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枷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能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仍存在着一些弊病。“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桎梏。要使语文课堂提问既有形式,又有实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上的课堂阅读教学--不论中小学,都被一种虚假的分析教学所笼罩。这种虚假的分析教学方式就叫做“碎问碎答”。即教师在教学中就课文内容不间断地提问,时时问,处处问,而学生则不假思索,时时作答,处处作答。  相似文献   

4.
也谈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常有这种情况:教师问:“是不是”,学生答“是”;教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这种提问,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无效益。因为这种提问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5.
沈小英 《教学月刊》2006,(11):24-25
问题教学是初中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能回答问题固然是能力的体现,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常常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关心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这种“生从师问”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很难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可实行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浅谈运用“反馈”与“矫正”实践体会董桂梅一、直接反馈1.从课前提问中收集信息在课前的几分钟内,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复习提问,巩固复习旧知识并为本节课新知识打基础。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做法,采用了“串问串答”的复习提问法。这种复习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需要教师的“善问”与学生的“会问”。  相似文献   

8.
提问教学法,古已有之。过去叫“问答法”,或者叫“谈话法”,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应付。现代的提问教学法,与传统的问答法有本质的区别。现代提问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或者学生之间互问,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那种“满堂灌”式、独白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不问”“怕问”“不会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新课标教学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导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前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 :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 ,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 ,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 ,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 ,一堂课碎问碎答 ,一问到底 ,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 ,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 ,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 :“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 ,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 ,诱导学生作答 ,引爆其思维火花 ,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 ,提问的“恰…  相似文献   

12.
“学生问、教师答”好处多──课前提问改革尝试河北平泉民族师范学校(067500)周发问题的提出传统的课前提问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复习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或叫起一...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山东临沂一中(276003)史玉春化学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不善于教学生学会问。古人说,启发学生要“导而弗牵”,如果老是教师提问,无异于牵...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答问,长此以往,其结果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等待教师的提问,而从来不去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若不提问,学生也不问,教师若不教,学生也不学。学生的学习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由于只有教师的提问,使得语文课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始终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思想在语文课上始终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过去那种…  相似文献   

15.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宁鸿彬老师极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他极善于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宁老师的“妙在这一问”的提问设计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很好地予以引导,既不能有问就答,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不懂装懂.教师应提升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磨砺理答机智,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7.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推进和发展教学过程的重要动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间处于和谐的信忠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首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问,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存在着"深浅不当""游离重点""过多太散"等问题。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多元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李玉苹 《云南教育》2002,(10):31-31,32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正确引导,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导答”。“导答”是对学生思维的“导”,而不是“牵”,“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思维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前提的;“导答”是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要想办法指点迷津,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一、铺垫问题的背景提问时,如果不做好背景铺垫…  相似文献   

20.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语)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在教学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笨”与“巧”的苦涩与甘甜。当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无所适从,迟迟答不上来时,教师不是干着急发一通“无名大火”就是“越俎代庖”;相反教者的提问一旦从学生角度出发,巧妙提问,效果会事半功倍,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