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北魏农书<齐民要术>提取书证,考证福州方言的14个本字,并讨论方言词汇与汉字系统的关系以及方言考本字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同音代替字实际是探求词义理据本字的研究.<柳州方言词典>中有65个同音代替字,实际属于五种类型.一、正是词义理据本字,本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二、是谐音趣难造词,也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三、有本字,是一般的写别字.四、译音词、合音词、分解字形的词、象声词等的用字,也不应标同音代替号.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字,应写未变化的本字.第五类:词义理据本字其实不知,应标同音代替号.  相似文献   

3.
根据古音和今音的对应规律,利用<广韵><集韵>及其他文献资料,对临桂义宁平话的一些本字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4.
石歆苑 《文教资料》2008,(36):37-39
自隋陆法言<切韵>出,后<广韵><集韵>的编纂皆以<切韵>音系为基础,中古音系日益大明.众朴学大家皆以<切韵>音系非一时一地之音,且吴语占有一定比重.今谈及<广韵>哈韵中的"赅""晐"二字,根据已有的语音演变的研究成果,就其语音及意义考证其为苏州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5.
<诗经·周南·樛木>中的"樛"字,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樛"为本字说,"樛""朻"异体说以及"朻"是本字说.本文先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出土文献加以论述,认为当以"朻"为本字,以"樛"为借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解决了永州方言中几个古语词的本字问题,从而纠正了<永州方言研究>一书记录相关方言词语时时疏失.  相似文献   

7.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8.
永州方言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大多在永州方言中还作为日常口语使用.文章继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之后,对永州方言中的另一些口语词进行了本字考释.  相似文献   

9.
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把"潜水"的词根读成"[mi(U)]"、"[mei(U)]"、"[m(U)]"等,相关方言著作普遍认为"沕"是这一词根的本字.然而从古文献材料来看,"没"才是这一词根的本字."没"的初文为"(回又)",根据<说文解字>"(回又)……读若沫"推测,"没"在<广韵>之前存在有微部阴声韵三等去声明母一读,此音正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潜水"的词根的共同读音来源.本文还附带证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氽"是用来书写"没"的俗字.  相似文献   

10.
方言研究中总有许多词语因有音无字或本字待考,而让研究者在记录和释义时颇费踌躇.我们可以通过邻近地区方言之间相同或相关词语的对比分析,对这些疑难词语进行解证.以甘肃山丹方言作为参证,对<扶风方言>一书中一些词语的语音、语义及书写形式进行探讨,推究语源,考求本字,准确释义,对西北方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有借荐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2.
<乾县志>"方音方言"章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将乾县方音在与普通话的简单对照中一笔带过,记音缺乏专业规范,而且结论失误颇多;二是古语溯源或方言记述时,蔽于方音而存在着本字误考或释义有失偏颇的现象.对此探讨,以期为第二轮<乾县志>编修提供借鉴,以便更好发挥其地域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的特色有三点:一是不避鄙俗;二是重视语言的历史演变脉络;三是广泛引用各类文献阐释语义语源.<关西方言钩沉>的语言学价值有四点:一是保存了一定数量今已较为少见的读音;二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部分方言词语的语源问题:三是保存了部分少见的方言词语;四是准确考定了所涉及方言词的本字.<关西方言钩沉>也有明显不足.但总体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方言著作.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15.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6.
张成材先生的新著<商州方言词汇研究>,收词宏富,释义简明,注重揭示语源信息;在用字方面,以通用规范字为主,兼及"本字"、俗体;虽为词汇研究专著,但为语音、语法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语料.书中虽有一些细小瑕疵,但仍不失为西北方言研究的一大力作,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释"酉"     
张聪燕 《现代语文》2008,(5):104-10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是简单地用声训的方式对"酉"字作了解释,因此他没能释岀"酉"的本义,并且错误地认为"丣"是"酉"的古文.本文将对"酉"的甲骨文字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物考察,得出 "酉"的本义是盛酒器,"酉"是"酒"的本字,"酉"不是由" 丣"演变过来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献中"班白、斑白、颁白"是"须发半白"、"头发花白"之义,常用来借指老年人.班白、斑白、颁白,实同一词.此词的本字,历来多认为是"斑".根据段玉裁的观点,"(须卑)"为本字.考虑到使用的实际情况,把"斑"称为俗本字.  相似文献   

20.
《汉书》宋祁校语中保存了众多的版本异文,对异文中的改字现象宋祁使用了多种术语进行指称.从字际关系的角度看,这些改字异文主要有三类:一是本字——本字;二是本字——借字;三是借字——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