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究长距离亲密关系中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基本情况,采用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93名正处于长距离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不安全型依恋占多数,迷恋型人数最多。2.男女在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比女性更讷于言辞,在其他维度并无显著差异。3.不同依恋类型在认知重评上存在显著差异。4.依恋回避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与认知重评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等级量表(AA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调查问卷(RQ)在成人依恋测量中的适用性.方法:利用AAS、ECR、RQ量表对150名大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依恋类型进行测量,并与以往研究结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AAS、ECR、RQ三个量表信效度高,其测量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AAS量表亲近、依赖分量表与RQ量表所测安全型、倾注型相关显著,AAS焦虑量表与RQ量表所测轻视型、害怕型相关显著;AAS量表亲近、依赖分量表与ECR依恋回避分量表相关显著,AAS焦虑量表与ECR依恋焦虑分量表相关显著;AAS四类型分法与RQ量表四类型分法一致;ECR量表与RQ量表的方差分析显示,RQ量表所测依恋四类型在ECR量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两个分量表上差异显著.三个常用依恋量表具有各自的使用特点与内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情绪智力量表(EIS)、成就动机量表(AMS)等随机调查的方式探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及情绪智力与成就动机、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情绪智力水平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是否独生子女对情绪智力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学新生的依恋状况与学习适应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量表(ECR)和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随机选取宁波大学121名大一新生,结果如下:(1)大学新生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少,冷漠型稍高于专注型,惧怕型所占比例最高;(2)大学新生的依恋回避维度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负相关;(3)不同依恋类型在学习适应性得分上差异显著,安全型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不安全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在学习适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除了环境因素外,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学习适应的其他四个因素的得分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4)冷漠型依恋的新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大学生网络强迫性网购、成人依恋、抑郁三者的关系,并检验成人依恋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6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回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回避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焦虑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直接预测抑郁,且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部分中介于大学生网络强迫购物与抑郁.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A1):154-15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9名学生进行测量,探讨自我接纳在高职学生依恋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自我接纳及两个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2)不同依恋类型在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两个因子、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自我接纳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接纳在依恋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测试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类型,并将不同依恋类型和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性别在社会支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网络成瘾上,男性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显著地高于女性;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可以通过支持的可利用度和依恋回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元情绪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了人际关系和元情绪之间的相关关系。共有265名福州大学的学生填写了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的元情绪及人际关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元情绪在年级上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元情绪的恢复维度上,而人际关系则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元情绪整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元情绪的三个维度中,注意维度和辨识维度与元情绪的相关性显著,恢复维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通过对人际关系和元情绪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元情绪中的辨识维度对于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最高,解释变异仅达到5%。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特质性元情绪问卷(TMMS)和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对328名高一学生进行元情绪与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高一学生元情绪总分及情绪注意、辨别与恢复三维度得分居于中等以上水平,且均无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高一学生元情绪与学习适应性及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其中,情绪恢复维度与学习适应性及学业成绩的相关较大,情绪辨别维度次之,情绪注意维度仅与学业适应性相关且相关较小,学习适应是元情绪与学习成绩的中介变量。建议在学业辅导与心理教育中加强对元情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元情绪能力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大一至大四62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元情绪能力中的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和同一性早闭状态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一性获得状态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情绪注意可负向预测早闭状态,正向预测延缓状态;情绪辨别负向预测扩散状态、延缓状态,正向预测获得状态。大学生元情绪能力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rait meta-mood refers to people’s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heir own emotions. This reflexive process is relevant to developing a better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ow people perceive and attend to emotions, and how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them in an optimal way.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trait meta-mo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ell-being. Accordingl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prospective effects of trait meta-mood on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ample of 570 high school students (289 females), from 12 to 17 years (M?=?13.80, SD?=?1.45), completed measures of trait meta-moo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states across three waves separated by 1-year intervals. 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dimensions of meta-mood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ariance in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across time.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成人依恋量表(AAS)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515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留守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创伤经历的高职学生在心理资本和成人依恋中均显著低于低创伤者;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依恋关系各维度和心理资本显著相关;高职学生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依恋中的亲近、焦虑因子共同解释析心理资本的29.4%的变异,依恋的亲近和焦虑在高职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心理资本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缓解创伤经历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的现状。方法:采用一般学业情绪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依据10个分测验的平均分排序,排在前五位是焦虑、厌烦、放松、失望、希望;一般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积极学业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学生的兴奋、愉快、希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整体不容乐观,学生消极情绪的体验普遍较多;一般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不过相对而言,女生在学业中的消极情绪高于男生;在专业类型和生源来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闻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专注型男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冷漠型男女只在抑郁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恐惧型恋爱与没有恋爱在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与不安全型只有在躯体化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各水平上均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9.
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6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标准化的访谈,考察个体早期自主位移动作──爬行的经验与婴儿对母亲依恋行为特点的关系。结果表明:(1)爬行时间长短与婴儿依恋行为的变化存在非线性的关系。无爬行经验婴儿与会爬4周以内的婴儿在分离敏感性上差异显著;天爬行经验及会爬4周以内的两组婴儿与会爬4周以上的婴儿在依恋行为上均无显著差异。(2)在8个月的婴儿中,会爬的婴儿在与母亲的亲密度、分高敏感性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不会爬婴儿;而在9个月婴儿中,会爬与不会爬婴儿依恋母亲的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爬行经验对婴儿依恋行为的特点有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分布情况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各有偏重;专业调整方向不同,东部呈内涵式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则仍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中、东、西部的专业聚集度呈由高到低发展状态。总体来看,经济水平差异、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差异、专业预警机制差异等是造成各地区专业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找准自身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