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是在“冷战”中被西方摧毁的《谁搞垮了苏联?出路何在?》(《中流》1995年第4期连载《真理报》记者对亚·季诺维耶夫访谈录)原苏联哲学家季诺维耶夫在回答关于苏联遭覆灭的原因时说,这不是从1991年8月开始,而从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450年左右,希腊的诡辩家季诺提出了如下的悖论:“阿里基斯”追龟永不及(阿里基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以善跑著称)。  相似文献   

3.
在阿根廷著名漫画家季诺的《玛法达与伙伴们》中,玛法达有个弟弟吉也,喜爱喝汤,说话口齿不清。他会把所有的羽绒枕芯拆开,让羽毛四处飞扬,真诚地问推门而入的妈妈:“这些大枕头是用秋天的鸡做的吗?”他还会在家里的墙上地上涂鸦,并天真地问妈妈:“这支铅笔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  相似文献   

4.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6.
高中"新课标"带来的语文教学范式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中语课程标准》取代《高中语教学大纲》,必将引发语教学范式的革命。这种革命体现在五个方面:语言教学:由“得形忘意”到“得形得意”;阅读教学:由“单一理解”到“多元理解”;写作教学:由“为造情”到“为情造”:学科教学:由“学科封闭”到“学科开放”;学科课程:由“单一课程”到“多元课程”。  相似文献   

7.
徐山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22-122
《周易》“蹇”卦三爻爻辞为:“往蹇来反。”王弼注:“进则入险,来则得位,故日‘往蹇来反’。”其中“往蹇来反”中的“反”,王弼训为“得位”,不确。  相似文献   

8.
李松永 《现代语文》2006,(11):18-20
一、盛唐余韵 韦庄诗有盛唐余韵。《唐诗广选》:“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①《唐人百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②先看两首离别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第三版有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见《中学语文》2007年第3期)对我的拙文《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见《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提出质疑,一个“?”号表明了李运淼、李在荣先生的全部观点。在两位先生看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被判为零分.判得无比正确,判得不可动摇。二位先生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基于这样的前提:一切文章“不能突破人性道德底线、社会道德底线、伦理道德底线、民族尊严底线、时代主旋律底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12.
“三步走”,走得怎样了王作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学生在学《建议》时,自然而然会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现在走得怎样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到底翻了多少?人均国民...  相似文献   

13.
“干得最好,活得最美”是天津铁路分局沧州工务段工人毕俊甫的人生信条,这颇有点哲学的味道。可是50多岁的人了,没混上个“官儿”,也不是“款”,怎么算“活得美”呢?人家毕俊甫自有道理:“作为一个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完成任务,而且活儿干得漂亮,这叫好;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享受自己能享受的,这叫美”。毕师傅的“活儿”确实干得漂亮。多年来,面对铁路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工作之余,在昏黄的灯光下,硬是啃下了《铁路技术规程》、《铁路维修规程》、《金属学》、《机构制图》等几十本厚厚的书,…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与酒     
苏东坡在《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中说:“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他还在《洞庭春色》中说,酒是“钓诗钩”,又是“扫愁帚”。《苏东坡全集》中有关酒的作品多达百篇。  相似文献   

15.
刘佛年《教育学》述评陈桂生在中国,提到“教育学”,有一句口头禅:“没有跳出凯洛夫的框框”。这话不错,但得作个补充:其实,如今的“教育学”框架,大抵未脱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形成于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窠臼,其中存在经这本《教...  相似文献   

16.
植小怀大,有志于整理《司马相如集》。不过,《大人赋》与《楚辞·远游》的关系,却颇为棘手:话说纷呈,聚讼已久,或有说而不敢苟同.或定疑而尚未释疑。现不揣南陋,谨质疑如下,以求教正于诸前辈及其他同志。一、写作年代后征《远游》云:“羡韩众之得一”,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云:“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取之,达得仙也”(《楚辞补注·远游》人韩众(又作终)之事,始见于《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始皇王十二年载.“园使韩终、俱全、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又,三十五年载,“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  相似文献   

17.
【原文】 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曾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与元九书》)“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闲吟》)一旦“诗魔”着身,必将吟诗成癖。所谓“诗魔”,是指写诗入迷,如癫如痴之人。  相似文献   

19.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20.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