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2,27(6):110-114
应劭《风俗通义》是中国第一部风俗民俗学专著,是中国第一部"民史",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先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迄今关于应劭与《风俗通义》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应加强《风俗通义》的社会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高二旺 《天中学刊》2012,27(4):109-112
应劭写作《风俗通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辩风正俗,为封建统治提供借鉴。《风俗通义》的求实精神表现在对无神论思想的张扬、对人性的理性思考、探求事物的真相等方面。为此,应劭采用了文献考证、逻辑推理、列举事实进行反证等手段,探求事物和社会风俗的真实情况。应劭的求实精神是对前人唯物主义精神的继承,也是东汉社会背景深刻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风俗通义》中的某些篇章已经具备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两汉时期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之所以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与两汉杂史别传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风俗通义》可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使《风俗通义》在文学史上、小说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树平先生《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80年版 )辑有《风俗通义佚文》 ,这对学者进一步研究应劭该书提供了方便。其中四五三页有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影宋本 )卷一九《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注中辑得的一条 (杜诗原句为“五马旧曾谙小径”) ,云 :“王逸少出守永嘉 ,庭列五马 ,绣鞍金勒 ,出即革空之 ,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吴先生标点 ,“王逸”二字旁加人名线。此书《风俗通义人名索引》“四画”亦有“王逸”人名 ,标云 :“佚·四五三”。今按 :此条佚文似非应劭《风俗通义》所本有。理由有二。其一 ,据范晔…  相似文献   

6.
刘亚虎 《天中学刊》2012,27(6):115-117
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最早记录了长沙武陵蛮族源神话——盘瓠神话。这则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族群以某种神奇的动物形象为祖先并以各种方式认同的现象,比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记录印第安人"图腾崇拜"现象早了约1600年。《风俗通义》所记录的九隆神话也具有珍贵的价值,它曾先后成为南诏、大理王室的开国神话。  相似文献   

7.
东汉著名学者应劭以其学识渊博而闻名后世,其著作《风俗通义》、《汉官仪》是我们研究汉代社会制度、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应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学、识兼而有之的史学家,他与他的史学著作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风俗通义》为东汉应劭所作,书成当在公元194—204年之间。《汉语大词典》是1986—1993年陆续出全的,它所搜集的词条是比较齐全的,但典籍浩瀚,难免挂-漏万。以《风俗通义》中新生的复音词为例,对照《汉语大词典》的词条及引例,经彻查、统计、分析后,一一列出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失收、晚收等情况,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起一点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任志强 《文教资料》2009,(28):106-108
有关盘瓠神话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后南朝宋人范晔将盘瓠神话列入正史.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对盘瓠神话的族属、起源地、主要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记载等多方面来考察.得出盘瓠神话的历史原型应是历史上的楚与卢戎之战。盘瓠助战受封的历史传说之所以能演变成神话,图腾标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愁苦之情而溢于形色,就是愁眉苦脸了。可是,“愁眉”、“苦脸”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意思。“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中国汉代妇女在画眉上是很讲究的。由于不同的画法,就有了所谓“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形式。应劭(shao)《风俗通义》曰:“愁眉者,细而曲折。  相似文献   

1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陈建宪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女蜗“泥土造人”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在中国,这个母题的典型代表是女蜗造人神话。这个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  相似文献   

12.
校勘略说     
一、校勘与校雠这篇文章,主要是述说校勘方法而不是述说校勘学史。但是,为了交代一下本文的范围,说明校勘与校雠这两个名称的内涵是必要的。汉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使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这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而有意识地搜集、校正书籍之始。就在这时有了“校雠”这个术语。《文选·魏都赋》注引应劭《风俗通义》道:  相似文献   

13.
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合于科学精神的字典,它以形声之书兼备训诂,明造字之始,稽形义之合,开创了具有汉民族风格的文献语言学,对后世语言学影响至巨。《说文》问世不久,汉代注释家即将它跟《尔雅》、《方言》一起奉为文字训诂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不断称引以诠释经史,整理古籍。比如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康成注《三礼》,就曾直接引用《说文》,应劭的《风俗通义》也间引其书。魏晋以  相似文献   

14.
【概述】风俗,亦称民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民俗一词在近代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被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以后。当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先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民俗的书———《风俗通义》(应劭)。在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出这一点。大体上说来,风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15.
“龙麒”(龙犬)考释畲族家世神话——畲族崇拜之图腾盘瓠,其形象,据古籍及民间言传,多说其为犬。最早见于《风俗通》(即《风俗通义》,汉末应劭撰编),其后散见于《山海经》、《搜神记》、《晋纪》、《玄中记》、《后汉书·南蛮传》等著作,其中以《后汉书·南蛮传》(卷七十六)记述最为详细: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  相似文献   

16.
说“匹”     
汉人应劭在解释马为什么称“匹”时说:“马称匹者,俗说:相马比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说: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束帛为匹,与马相匹耳。”(《风俗通义校注》)大文论家刘勰对应氏的解释颇不以为然,《文心雕龙·指瑕》有云:“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  相似文献   

17.
“投壶”,是古人宴席的一种礼制,又是宾主相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酒令,既有“武令”的奔放之慨,又有“文令”的典雅之趣,故在先秦时的王室、诸侯和士大夫的筵宴上十分流行。如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记载:“晋中行穆子、荀吴相投壶,为投壶氏,后有投氏。”汉唐时期,“投壶”习俗也很盛行。如在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相似文献   

18.
姓氏制度是属于文化史的范畴,姓氏制度如何,往往牵涉或影响到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面貌或形态,诸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血缘组织等方面的因革、变化,以及民族融合、婚姻习俗、社会思想等,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因之,历代学者很早就对姓氏制度给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莫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之《氏姓篇》,继之则有东汉时期班固所撰《白虎通·姓名篇》,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专论.  相似文献   

19.
《风俗通译》(后文皆简称《风俗通》)是汉末学者应劭所撰的一部古代杂史类专著,其以声训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这为我们从语音角度探求命名之由,进而探索汉末风俗人文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扁舟 《中学科技》2023,(18):14-17
<正>金的元素符号是Au,原子序数是79。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金在史前时期已经被人类认知且视作珍宝,毕竟有谁会不喜欢金光灿灿且不易改变性质的黄金呢?新石器时期,古人用植物汁液调和天然金粒,涂在石器表面以作装饰,彰显主人地位,这应当是最早的泥金工艺了。古代的封禅书,以水银和金粉为泥,用来封玉牒,如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有一篇《封泰山禅梁父》记载“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以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