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晗 《中学生百科》2023,(29):18-19
<正>余华、莫言、苏童和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作家的主题是“你为什么写作”。余华写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牙医,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莫言写的是想给自己买一双皮鞋,写小说发表就有稿费了。只有苏童实实在在地说他当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面如何热爱上了文学,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等到前面三人演讲完毕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他说:我太愚蠢了,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相似文献   

2.
苏童说:“我是在五六岁时,揭开家里的水缸而走近文学的,那令我想到‘蚌壳里的仙女’的神话传说,让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无限想象。”我们可能不会想到,苏童——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他文学之旅的第一步充满了如此的童趣和温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听听关于文学、关于创作……他会告诉我们什么。语文世界:我们知道,在写作上,您是年少成名,1983年,您在20岁时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现在您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对于如此顺利的文学之路,您是如何看待的呢?苏童:关于年少成名,在我就是所谓浪得虚名而已。对待这些我…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3,(21):159-159
著名作家苏童日前在广东顺德的一次文学讲座上,被听众问及他对青年文学偶像郭敬明的看法时,苏童说:“我从来不在一个公开场合谈论一个作家,这是一个职业习惯。郭敬明有几百万的粉丝,对于我来说,他是另外一个存在,另外一个作家。对我来说,我一直觉得现在生活方式太多了,世界太庞杂,所以我一直在做减法,就是一些必需要的精神世界,我要维持。至于孩子们看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哎呀,巴依老爷您怎名才回来吼 而且还再 得满脸是伤 ;j己不提这个,羊肉已经 烤好了吧?巴依老爷’ 我先帮您去迎 接伯克大人、 假如您不是宰\相的女婿,那么他癌对不会请您这个伯悦大人的,毕竟您第雌相他靠您嗲我连做梦也没想到,烤羊肉竟然会被一群强盗抢了,连我自己也段有吃上一串啊。 我是你靠得住的朋友吗?恐怕是我靠宰相,你靠我吧!什么有福同享还不是自个?}眺乎肉吃了…,阿凡提之烤羊肉(二)$东京卡通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放眼风景     
正以往,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还是要继续旅行下去。旅行,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净化和奋发吗?是为了寻觅自然变化中出现的生之明证吗?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到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现在活着也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意志左右着生命。所以,就连画画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苏童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语种而在海外广泛传播,他积极参加各种对外文学交流活动,促进了国外读者对自己作品的了解。国外评论界对苏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课题。苏童在海外被接受主要是因为他具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和独特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苏童,籍贯江苏苏州,曾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笔名“苏童”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白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三棵树》这篇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地名“三棵树”;也是作者一生曾经拥有的三棵树,即苦楝、石榴和枇杷。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一种怅惘之情。所以作者说“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8.
正谈起谍战小说,我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麦家。《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等一系列作品以及衍生品,已经让我们耳熟能详。有人说,麦家的成长经历就是他创作的宝库,麦家坦言,具体的日常经历乃至经验对写作的意义没有那么大,重要的是内心经历、经验。"靠日常经验写作是很危险的,可能写不了两本书就要收摊了。作家总是在写自己,但不是自身,这个‘自己’是个‘大我’,指的是自己的这一代人。"在苏童看来,麦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不在潮流之中的人,"他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池永文 《文教资料》2006,(27):78-79
苏童曾以女性形象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有别于众多男性作家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苏童笔下的红粉有生存之痛,善恶之变,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苏童用独特的笔触,如同知音一般,描绘着女性内心世界,着力刻画了红粉女性的自轻自贱与魔性放浪,进而引发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文学作品中会时时看到苏童笔下的苏州影像,苏童青少年时期在苏州的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苏童在自己的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时时写到的苏州人文景观,苏州已成为苏童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成为他笔下取之不尽的用之不完的文学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苏童在创作起步时就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后者特有的艺术观深深植入到苏童的文学观念中,并一直支配着他对文学的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苏童在1990年代初就告别先锋,转向了现实主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识。苏童在创作上虽然有几把刷子,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具有后现代特点的作家。其199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博尔赫斯影响的鲜明印记。离开博尔赫斯,对苏童的理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束     
<正>苏童获得腾讯年度小说家奖腾讯书院腾讯文学奖日前在京颁奖。著名作家苏童和阿来分别获得年度小说家和散文家,徐则臣获年度新锐作家。苏童发表《今日之现实明日之文学》主题演讲。"我经常听到作家要关注当下的舆论,我不觉得这个舆论是错的,我一直觉得关注当下现实是有方法论的。这个方法对了才能关注现  相似文献   

13.
我不会写作     
正我好像一直不懂文学是什么,正如我会的,也不是写作。在"小升初"考试的前一段时间,我正疯狂地迷恋着沈石溪的作品,我爱他笔下野心勃勃的紫狼,爱他笔下重情重义的班羚,更爱他笔下牺牲自己的母象。我的面前是他建下的西双版纳森林,是动物之间超越人类的美好情感。那是我第一次为文字的魅力折服,第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族     
怎样一个民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民族的伟大不是生产几辆自以为傲的现代汽车或者什么冰箱,不是偶尔地靠什么闯进世界杯N强,当然,更不是凭他自己一张嘴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黄雀记》在主题和技法上仍然秉成他以往的风格,也再一次回到他的文学地图香椿树街,重新叙述关于成长的故事,展现在变幻的时代背景中小人物的性格命运。正因为作者试图为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注解,从而也看到苏童这一先锋作家在剥离历史语境的叙事下的创作新变,他的这一变化也可用来反观其他的先锋作家。  相似文献   

17.
王祖远 《家长》2015,(3):16-17
我心里并不内疚,因为我觉得那样做不是帮女儿,而是误了女儿。有女儿的时候,我已经27岁。对于想走文学道路的人来说年龄也不算太大,但人家莫言、苏童这个年龄已然大名鼎鼎,而我却连主攻方向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没有确定,于是就开始盘算自己的"后路"——寄希望于女儿来实现她父亲无望实现的文学梦。所幸当时我已知道"启蒙"一词的意思及其重要性,在买自己所需的书时,也为女儿买了许多适合她  相似文献   

18.
深刻之美     
文学的根本任务与魅力“不只是在人物、环境和激情的描写上”,更是人类精神的提升。靠什么提升?靠过去、现在的经验总结,靠人类对昨天、今天的反思。教训是人类成长的乳汁,对历史的牵引、观照,对人类的数落和惊奇都可以顿悟人类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灵魂。人都有弱点,悲哀的是人常常不自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浮华、夸饰,又狭隘自私,不为旁人伸出援助之手且又不拯救自己。那么靠什么拯救人类,使人不断地健全人格、品性?文学常常挖掘的深度正是对人类灵魂的最及时的棒喝!当然,文学的深刻,不单是文学的笔触能伸向人类灵魂深处,去追问,去探险,去唤…  相似文献   

19.
苏童无疑是当下努力彰显生存感悟的作家之一,历经先锋时期技术营构的狂躁、“新历史”时期典雅与凄艳的跌宕,苏童以破立并举的魄力和笔力,在抵抗、颠覆历史中赢得文学生命的涅磐。苏童的创作,风格飘逸灵动,潇洒雅致,似乎还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他尤其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注具有性别意义的女性世界,描写了众多女人的生命景象,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各证实自己生存意义及其价值的同时,把斗争的准星瞄准了自己的同类。于是,探讨苏童笔下女性冲突模式显得波诡云谲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0.
正见过叶兆言的人,都说他谦虚。在他与文学的关系中,这份谦虚更加分明。他说:"这个世界不需要我的文学,但我的人生需要文学;文学少了我无关紧要,但我少了文学就很糟糕。"自上世纪80年代,他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就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开创了文坛新局面,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其后30年,叶兆言笔耕不辍,创作小说、随笔等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