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内蒙古具有有利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但与目前已发现的铜矿资源量不相适应.在内蒙古境内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皆具有铜矿成矿有利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岩浆活动,表明其具有寻找铜矿床有利的前提条件和很大的找矿潜力,并指出了铜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内蒙古具有有利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但与目前已发现的铜矿资源量不相适应。在内蒙古境内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皆具有铜矿成矿有利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岩浆活动,表明其具有寻找铜矿床有利的前提条件和很大的找矿潜力,并指出了铜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青铜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使用青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学术界的基本含义是针对青铜这一特定物质而展开的文化过程,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是其最终产品,凝聚着文化过程所包含,涉及的所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本文从曾候乙墓编钟与铜录山古铜矿的关系、从曾侯乙墓编钟的文化成就中分析铜录山古铜矿在我国先秦青铜文化发展申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闹牛山——巨里河一带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已发现大、中、小型铜多金属矿床多处。主要矿化类型为斑岩型和次火山岩型,受深大断裂的控制矿床(点)呈北东成带、北西成行分布。成矿时代以燕山早期为主。个别延至燕山晚期,区内物化探异常、矿化分布规律及找矿标志明显.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姚县六苴铜矿、大村铜矿及团山铜矿床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滇中砂岩型铜矿在产状、形态、规模及展布特征上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对砂岩型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受一定的层位和岩相古地理的控制,在成岩作用中,含铜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可以在某一层位中与一定的构造存在着成因联系,导致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闹牛山——巨里河一带自々大地构造、地层、岩浆岩(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基底地层是Pb、Zn、Sn多金属矿床自々主要来源之一,Cu成矿与地层关系不大,浅成侵入岩和中深成侵入岩分别为Cu、Ag、Mo、Sb、Ni和Bi、Pb、Ag、W、Sn等元素成矿提供了矿源。地球化学场受深部构造隆起(区)带和区域深大断裂控制,地球化学场大多反映矿带的存在。认为该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对预测找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1,33(2):294-301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9.
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受恶劣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存在技术水平落后、预防性养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内蒙古科普统计的内涵,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内蒙古科普统计工作的基本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与促进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及建议,试图为实现内蒙古地域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时性见解和主张,竭力发展壮大内蒙古经济。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 ,内蒙在开发土地资源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 ,但由于对内蒙古土地资源特点、赋存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 ,合理经济地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内蒙古土地资源的脆弱性及利用模式的研究不够 ,致使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 ,并在不少方面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具体归纳如下 :1 内蒙古土地利用现状及持续利用所存在的问题1 .1 对土地资源自身的缺陷欠科学的认识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腹地 ,属大陆性气侯 ,因而土地资源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1 )水份条件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 ;( 2 )地素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某铜矿区的应用实例,通过激电扫面测量,发现激电异常,结合地质及物性资料,对激电异常作出评价,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激电异常布设激电剖面与测深工作,指导地质深部工程布设。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内蒙古科普示范基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内蒙古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中海东部有一个地理上属于亚洲,但却总参与欧洲事务的岛国,它就是塞浦路斯共和国。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这个面积不足一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盛产橄榄和橄榄油,它也曾盛产铜矿,并且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内蒙古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渐进式稳步推进的各项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阻碍内蒙古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笔者分析了内蒙古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从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直接物质投入(DMI)和本地过程排放(DPO)是物质流分析框架中两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基于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核算中国30个省(市)1992年和2014年的人均DMI和人均DPO指标,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对比1992年和2014年,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均呈增大趋势,其中黄河中游和西北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增长最快;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差距较大,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内蒙古、山西、青海、宁夏等西北和黄河中游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最大,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最小,这一分布情况主要由各省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导致;中国各经济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环境问题,但改变中国资源环境压力大、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的关键在西北和黄河中游以及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经济区。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且面临着发展的良机.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对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内蒙古旅游业蓬勃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内蒙古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了绩效评估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指出当前内蒙古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铜矿分析文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1989~2012年中国铜矿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文献108条,其中单个组分(元素)分析方法文献70条,传统的多个组分连测方法的文献9条,现代多元素同时分析方法文献29条。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已成为当今铜矿多元素分析的基本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结合目前中国铜矿分析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现有的铜矿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提出了应尽快制订以现代多元素同时分析方法为主的铜矿分析方法新的国家标准,以与现代主流分析技术相适应;研制新的具有更多特性量值的铜精矿标准物质,以满足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