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话题一”一位美国大学生毕业求职时,问加州报馆的经理:“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它了。”大学生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相似文献   

2.
文摘荟萃     
鲁迅过年 鲁迅一生,几十次过年,从青年到晚年,始终珍惜光阴,在节日里安排好工作和生活。 元旦前夜,鲁迅每每整理、包藏自己一年的日记,挂起朋友赠送或者自购的新年日历,然后点燃香烟,在藤躺椅上休息,接着简单地口头统计:“今年做了些什么呢?明年要做些什么呢?”算着,想着,他往往又做起来:1925年12月31日夜,“在一年的尽头的深夜中”,  相似文献   

3.
2008年底,由美国当代“喜剧之王”金·凯瑞主演的电影《好好先生》(YES MAN)在全球热映,剧中金·凯瑞所饰演的主人公发誓要在一年时间里都只能对人说“好的”(YES!),而不管对方是谁,要求他做的是什么事情……由此,诱发了无数令人捧腹、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情节。那么,“好好先生”这个常见的熟语本意是什么呢,它又源起何处?  相似文献   

4.
名人故事     
“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了他的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道。“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那你白天做什么了?”“我也工作。”“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这位著名学者的赞许。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随即简短地问道:“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名人故事@肖中  相似文献   

5.
美国家庭     
“请将火鸡与配料递给我。”这个简单的请求会使你想起什么呢?如果你是美国人,你会想到感恩节。对美国人而言,火鸡大餐象征感恩节。感恩节提醒了美国人什么呢?——他们的家人。感恩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在这个节日,家人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着美味的火鸡和火鸡腹中的填料;家人一起去看游行、去看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以及去享受同聚的时光。家庭对于美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传统的美国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丈夫、妻子和他们的儿女。今日美国的一般家庭有两个或三个小孩(或者再加上几个宠物)。在一些文化里,大家庭住在一起,甚至…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中写道: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对于“他们”指些什么人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力他们是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应指“日本爱国青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指些什么人?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下面就谈谈我的浅见。 首先分析“他们”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这种说法。此时事影片在“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  相似文献   

7.
时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有谁珍惜过时间呢?是盘古,还是女娲?从开天辟地以来,又有多少人懂得利用时间呢?一岁又一岁,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可是,有谁珍惜过时间呢?是刘备,还是曹操?从三国时期以来,又有多少人懂得利用时间呢?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身边飞过;做游戏时,它便从我的笑声中飘过。为什么,为什么时间流逝得这样快呢?时间,它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在来去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它就只是默默的吗?虽然时间它一去不复返,但是只要每天过得开心就可以了。在悄然飞去的时间里,在美丽的校园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学习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相似文献   

8.
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大学生深层思想认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需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经过一年时间,现在大学生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的思想认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为此,我们今年用一个月时间(5月10日—6月10日),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9.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4-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认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什么是“理想信念教育”呢?如何从学理上做更具体的理解呢?笔  相似文献   

10.
课改的号角响起,“体会”一词便逐渐风靡课堂,有些教师对“体会”不得要领,热衷于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读读这段话(课文)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学生呢,天南地北,答案五花八门。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效果却不容乐观。那么,应该让学生体会些什么呢?怎样体会?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体会中真正有所得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我苦苦思索,并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里只想就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问题,说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寒假了,大学生会在寒假里做什么呢?我们建议大学生在寒假里做个自我盘点,在解剖自我中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大学目标,尤其是为职业探索做出一步重要的自我探索。建议所有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想象擂台赛     
“丁零零——”语文活动课开始了。李老师走进教室,随手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同学们想:“不是圆圈还会是什么呢?”大家都愣住了,不知李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久,杨钢打破了沉寂,他说是数学里的“0”。  相似文献   

13.
据抽样调查:中小学生对妈妈的要求是希望“妈妈不要对我板着脸”。这个请求天真而有趣,应当让做妈妈者想想。人们总以为,妈妈总是“慈母”型的,不想在不少孩子的眼里,她却是“板着脸”的人,这个形象出人意料也就不太雅观了。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在众多的妈妈里究竟是板着脸的多呢?还是笑咪咪的多呢?社会上又另有一说,认为现今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溺爱的多,孩子是家里的“皇帝”、“公主”、“太子”,要什么买什么,给什么,小宝  相似文献   

14.
许多朋友都以为艺人们平时只忙着唱歌或演戏,根本无暇和书本做“亲密接触”,其实,仍有不少艺人只要有空,还是会“手不释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那么他们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15.
张波 《教师》2013,(17):24-24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因病休学的原因,试图为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上的有效依据。在对2007—2012年在校大学生学籍资料和学生休学记录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上,得出结果:在校大学生共7623人,因病休学的有138人,休学率在1.81%,休学的原因是肺结核、心理上的疾病和对医学的恐惧。由此可知:高职学生因病休学率让人担忧,我们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一些健康教育和心理上的辅导。  相似文献   

16.
课内阅读     
一、读短文,完成练习。匆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徘徊——痕迹——2.这一段话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痕迹”是作者心中的茫然,实际上他的思索结果是什么?请你写出来。___…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至少学了十一年语文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学语文呢?因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裸。学语文学些什么呢?是要学读、说、听、写。但是,这十一年里,说和所能力的培养却严重地被忽视了,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被用来应付书面考试,应该说,读、说、听、写作为基本能力,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就象一个桌子的四条腿那样,是缺一不可的,而现在缺了两条腿,够严重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内基在《语言的突破》中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处世艺术。”而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人的语言能力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说”字的份量,美国企业界的“天皇巨星”艾柯卡说得更为夸张:“交流的能力就是一切。”按照他们的说法,一个不善于“说”(交流)的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之,不管是读外贸的、会计的、企管的,还是读别的什么专业,都不要以为死记硬背了一点东西,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相似文献   

18.
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相似文献   

19.
对—个已经成为“天王”的人来说,接下来该做点什么?是探索和觊觑新的疆土,还是舒舒服服地坐吃老本?这些问题因扰着当今香港最走红的艺人,位尊“四大天王”之首的张学友——尽管“天王”这个称号颇令他不安。在宝丽金公司的录音棚里,张学友对记者说:“我感到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最多的东西是钱,德国最多的东西是啤酒,澳大利亚最多的东西是袋鼠,那么中国最多的是什么?——人!答对了。日本人最常做的动作是跪,朝鲜人最常做的动作是鞠躬,意大利人最常做的动作是划十字,那么中国人最常做的动作是什么呢?——“挤!”又答对了。人多,又都聚在一块儿,能不挤吗?最能施展“挤”的功夫的便是坐车了。那么狭小的长条箱子里塞了那么一摞人,“挤”如何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特长也就有目共睹了。车厢就像一个摔跤擂台,“强者”为王。没办法,挤不过人家嘛,就只有靠边站的份,谁叫你这么没用的?有种你把他给挤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