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民族类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为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试着提出自我教育、情绪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公认的优良标准的个性等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减少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民族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有效减少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文化取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民族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具有一定文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从而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是我们时代的天子之骄,是我们伟大民族未来的希望,故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工作对象的实际,客观分析了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结合当前的形势和要求,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述民族地区工科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对策,揭示了研究高校贫困生对建设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焦虑凸显和依赖心理明显等就业心理问题。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困扰,本文从政府、高校、家庭、学生四个层面对调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望为高校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也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特色、宗教信仰,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到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时,面对与自身的差别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事关国家团结一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本文力求从现实角度剖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造成原因以及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临毕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背负着来自于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引发诸多心理困扰,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临毕业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并从社会工作介入角度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少数民族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甘肃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三个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检测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影响甘肃少数民族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业、导师、经济能力和环境等.妨碍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两个原因是:心态、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研究生要克服自尊过度、心理封闭、情感内倾的心态,注意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良好心理和学术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小学民族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及其主要表现,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分析教师不健康心理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保持中小学民族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文章从黔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该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增进该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该地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理想+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教育体系是借鉴现代建构主义模式,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整体架构的。“理想”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涵,也是新时期青少年“理想缺失现象”严重的诉求;“民族特色”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并分析海南省民族地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提高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本项目选用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对海南省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489名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评。将测评结果与全国中学生综合样本、海南省卫生学校研究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海南省民族地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精研心理健康辅导课,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等,以期切实有效提高民族地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ssess: (1)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risk behavio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adverse parenting beliefs during pregnancy of 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women; and, (2)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risks varied with levels of acculturation among 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 women. METHOD: Participants were 594 primiparous, low-income, urban women.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331 Mexican American women to the 263 European American. Languag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cculturation of the Mexican American women.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valuate health-risk behavio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adverse parenting beliefs. RESULTS: In comparison to European American women, Mexican American women were at lower risk for cigarette smok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higher risk for adverse parenting beliefs. Among Mexican American women, Spanish speakers were at lower risk for cigarette smoking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uring pregnancy, and higher risk for adverse parenting beliefs than bilingual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thnic differences in cigarette smoking and parenting beliefs during pregnancy were concentrated on the less acculturated, low-income, and primarily unmarried Spanish speaking Mexican American women. Moreover, acculturation is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cigarette smoking and parenting beliefs. Therefore, accultur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in order to appropriately targ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different sub-populations of Mexican Americans.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健康观念、典型的精神障碍在不同文化族群中的表现及其与特定文化的关系,民族的、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整合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健康的积极品质已超越生理而进入了心理和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文化取向的医学人类学发展的带动下,关注文化和个体行为两个变量关系的跨文化心理学,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Asian Americans are commonly perceived as the diligent and high‐achieving “model minority.” This positive stereotype has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is ethnic minority group because it trivializes their soci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image of success has made many overlook the true nature of the struggles many Asian American families have to f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fic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experience major adjustment problems in school including loneliness, isolation, withdrawal, rejection, anxiety, low self‐esteem, and interpersonal distress. Cultural barriers exist between the Asian and the dominant society and influence Asian Americans'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coping choices when person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arise. These barriers also prevent clinicians from identifying and subsequently providing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Asian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mental health and various cultural barriers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petence among clinicians working with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