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心性道德伦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几千年来,醉心于此的思想家不计其数,文章著述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学术研究不像教学,贵在创新而非因循教化。李友广博士新近出版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  相似文献   

2.
<正>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基本奠定了后来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格局。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政治、哲学、文艺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关注文学与道德、政治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先秦儒家有关文学的思想认识也引起了国外汉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和诗学品格的集大成者。杜诗所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以及诗学传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可借助翻译在英语世界广为传播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儒家仁爱道德思想、反战和平精神、以及儒家诗学品格等角度,论述了英译杜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揭示出英译杜诗的跨文化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渊源于尧舜禹至殷周时期的养民、顺民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轻徭薄赋,尚仁亲民,养民以惠;节用爱人,体恤民力和民情;均贫富,制恒产,保民生。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为统治阶级达到天下大治和实现王道服务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今民生政策的思想基础之一,当今的民生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中,民本思想作为最精华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的学说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就其处理君民关系的论述作一探析。先秦儒家认为,君主的职责只能是为民造福,而不得以天下为私。他们把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君主的标准。孔子把尧、舜、禹作为理想的君...  相似文献   

6.
汤铎原  谢菊英 《寻根》2023,(1):22-27
<正>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中的共富智慧得到日益重视,上古时代以及先秦诸子百家朴素的共富思想不断被发掘,如上古文明中的“天道均平、人道法天”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损益之道、抑强扶弱”思想、农民起义的“等贵贱、均贫富”诉求等。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的最后一座高峰和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平等观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共富思想。  相似文献   

7.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方立天儒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和心性等领域的影响是强烈而巨大的。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儒家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儒家...  相似文献   

8.
儒家精神     
王中江 《寻根》2011,(6):4-10
有一个总括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和信仰的文化符号,叫做“三教九流”。“九流”是指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等九种学派;“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教义和信仰。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儒家元典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儒家元典(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梳原始材料,从中分析先秦儒学的人精神。本反对否认儒学中具有人精神的认识,认为,儒家元典中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精神,而且正是人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的人格个性。人精神不仅在先秦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化资源。同时本还对林语堂先生有关人主义语焉不详的认识提出了补充。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何婷 《华夏文化》2000,(3):35-37
“遥遥先秦,铿锵语意,其音绕粱,吾心永益。”当自己纵身跳进先秦哲学的深海中时,禁不住这般呓语。儒家的孔盂,道家的老庄,先秦诸子的唇枪舌战……若真能置身其问且自得清明,那可真称得上一位智者,怎奈学生愚笨,只能怀抱着心爱的艺术,揣着那份对美的求索,浅谈中国古典哲学的艺术魅力,追求那份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多发期。在诸种灾害中,以水旱两灾最为频繁,也最具危害。根据受灾情况,宋人将灾害分为不同等级,并据此进行不同程度的赈济,此举大大提高了宋朝的荒政管理水平,显示了两宋时期在荒政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较高成就。从思想来源上看,宋人的荒政等级思想源于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但是,与先秦时期相比,宋朝的荒政等级管理思想更为明确,也更为制度化,并成为指导宋人赈灾救荒实践的主要原则。从这一点来看,宋朝的荒政等级管理思想及其实践是对中国古代传统荒政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14.
史向前 《寻根》2001,(1):35-39
所谓传注之学是指传注经典的治学态度与治学途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多通过注解、阐述传统经典的方式书立说。从先秦开始,尤其秦汉以后,思想家们代表性的作多为经传或经注,一部经典往往被不同时期、不同学一再注解,甚至注上作注,谓之义疏,注疏本太多,自然又有了集注、集解之类的书。传统经典成了学术史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学术活动几乎成了注解和阐述经典的功夫,以至长期形成了经学与其他学科纠缠难分的现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中国化传统的特殊背景,具体分析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狐魅缘起考     
任志强 《寻根》2012,(6):56-62
"魅"的释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建构的"鬼神世界"中,除了天神、地祗、人鬼之外,还有所谓的"魅". 林富士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相关"语词"的分析考证,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关于"魅"的认知和观念萌芽于先秦,成熟于两汉.三组最基本的概念和词汇——魑魅、鬼魅和精魅(老魅、物魅),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其意涵也大致确立(林富士:《释"魅":以先秦至东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为主的考察》).不过,这三组概念,意涵虽很相似,但在形体和出没地点方面也有一些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7.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游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卫敏  晁福林 《寻根》2003,(4):21-25
先秦时期的游侠,是一个有鲜明特征的社会群体。他们重然诺轻生死而扶危济困、快意恩仇而仗义助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为国为民而出生入死,其可贵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略谈儒学与现代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肇鹏儒学创自孔子,迄今二千五百余年,成为一个札根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学派。二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儒学,孔子之后,支分为孟荀两派,孟子荀子取向不同,然宗师孔子,祖述六艺则是一致的,所以同属儒家学派。汉...  相似文献   

20.
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历代儒家学者,对家庭与国家及其关系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见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家国观,儒家家国观的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