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音乐课程标准》与高中新课改一同诞生,它不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实施策略,设计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领悟新《课标》,树立音乐教育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走进音乐,让音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已成为每个音乐工作者越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回归了音乐的本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已经成了音乐教师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开始,西方音乐学者对有关音乐审美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比如:音乐的美究竟在哪里?如何才算是听“懂”了音乐?理解了音乐?对音乐的审美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等等。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欣赏音乐是不需要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因为只要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谁还需要真正去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4.
随着音乐课改的普遍展开和深入推进,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教学实例、模式,推动改革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反映了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引发了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实践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5.
音乐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从音乐中你能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音乐元素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其实孩子的生活中也需要音乐的装点,有了音乐就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动人的音乐会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二期课改倡导的是开展主题活动,倡导淡化学科、尝试整合、探究主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知识面广泛了,可是生活中的歌声却少了,作为从事十几年音乐教学的教师,笔者决定重新关注音乐活动中的预设与指导,尝试让“音乐”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思想 1.音乐来源于生活,也表现了生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努力让音乐课堂变得生活化起来,成为孩子们幸福的乐园。因此,教师应该以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多结合一些更有新意、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灵魂。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中音乐在此浪潮下迎来了一次新发展。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关键。因此,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文章从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入手,对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雪燕 《教育与职业》2006,(33):120-121
文章在阐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教师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音乐课程标糊实施中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音乐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进行音乐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诸多滞后现象: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人数少,难以开展有规模的、实质性的日常教研活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农村学校条件简陋,音乐教学资源匮乏,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中小学音乐教材(人教版)将原来处于“显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入“隐性”,强调了内容的人文性和教师使用教材的个性发挥,书面淡化了音乐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对教师备课的引领作用,造成音乐教学目标偏离或短缺现象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林敏 《小学生》2010,(3):33-34
兴趣从何而来?技能能否淡化?我的回答是:如果淡化技能是为了培养兴趣,那么在音乐学习中恰恰只有掌握了必须的音乐技能,学会用音乐的思维去欣赏音乐、演奏(唱)音乐、表现音乐,才能享受音乐。在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2.
屈维 《学前教育》2010,(12):38-39
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产,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音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大环境来讲,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乐观,它们仍旧属于非主流音乐;从小环境来看,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更不乐观。比如,幼儿园里就非常缺乏传统民间音乐的教材,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传统音乐也不太了解,从而导致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于千惠 《小学生》2010,(1):49-49
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实现学生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那么小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达到实现音乐的诸多功能的目标呢?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稿源采珠     
福建 陈美叶谈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出发点: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震琴 《教师》2011,(31):97-97
音乐新教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样的教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但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调动了,我们的教学进度却赶不上了,教学的效果也下降了。分析现实的课堂,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7.
论音乐的场     
当音乐由原来的场转向新的场的时候,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重构。不管发生如何的变化,新的场都将导致音乐原有的文化样式和内涵发生改变或变异,出现新的因素,并成为稳定的场。同时,客体对音乐的接受具有主导作用,而音乐的场则提供了一个客体阐释音乐的场所。“主体——场——客体”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艺术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课程标准》阐明的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新的音乐教材随之出台。新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绪,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要结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入手,针对高中音乐教育的现实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展开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认清其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核心素养理念的视角出发,对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研究的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的音乐观分作两个层面。其一是音乐认识论。由于他不懂得音乐表现人的感情,更不懂得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感情,就认为音乐作品本身不带悲苦欢乐的情绪,而是作为作品接受者的人,由自己心情的悲苦欢乐而赋予作品以情绪的。这便无限夸大了接受者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取消了作品自身质的规定性。其二是音乐社会学论。由于他不懂得儒家功利主义音乐观,不懂得音乐同政治、社会、风俗等的关系,就认为音乐作品同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他的音乐认识论,是音乐社会学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社会学论,是音乐认识论向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必然推演。音乐对于唐太宗来说,还是一片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